遙響當年鑼聲 風流迎乾隆(2)
2013/12/16 11:24: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非傳統的“鑼龍”
在民間紅白喜事中,響鑼一般由二至四人表演,這樣的表演場面畢竟有限。
有一天,王金亮來了靈感:中國向來有舞龍的傳統,何不用鑼編制一套鑼龍舞?
王金亮從官會放學的孩子中間,招募了數十人,吃住在一起,根據設想開始演練。
他在樂器中除了鑼之外,還增加了大鼓、鐃、镲等樂器,并制作了龍頭、龍尾等道具,然后以七點鑼為基礎,采取了變奏、音色與音量對比的手法,把民間流傳的龍舞、鬼舞和抬花轎舞等融入官會響鑼表演之中。
這種多達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表演形式,因為組成活潑的龍形象,而被人稱為“鑼龍”。
在1998年舉行的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鑼龍”一舉獲得了包括編導在內的4項金獎;在次年7月的全國中華舞龍大賽河南預選賽及正式比賽中,都獲得了金獎。
靠著鑼龍舞,官會響鑼一時暴得大名,但原生態的響鑼卻隱藏在了幕后。
絕技不止于花樣
為了讓我們看到原生態的官會響鑼,王金亮和張勇帶我們到10公里外的蔡莊村,找到另一位官會響鑼“非遺”傳承人——86歲的李文模。
李文模七八歲時,父母雙亡,十多歲跟隨村中的藝人李紅讓學習響鑼,并練就了一身本領;在新中國成立初,成為村里翻身隊里的農會主任,并當了33年的村支書。其間,他從未放棄過響鑼表演。“那時候玩鑼的沒有花樣出不了門。”李文模回憶,當時附近有不少玩鑼的名家,花樣很多,但都玩不過他。
他玩三十套五十套花樣完全沒有問題,最難玩的背后換鑼、腿間換鑼、鑼錘鉆襠、站在肩膀上換鑼錘等,很少有人能比得過他。“鑼錘跟粘在手上一樣,怎么玩怎么有”。
李文模的絕技不但在于花樣,還在于從七點鑼到二十四點鑼,他一個不落地都會打。這也是現存的藝人中,唯一一個能做到這一點的人。記者:李長需 閆善良(原標題:遙響當年鑼聲 風流迎乾隆)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時間:2010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