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社朝冢,一則為求神明保佑;二則是借廟會人多展示技藝,擴大影響。如清咸豐年間大里王的舞獅班社,自立名號為“關火圣社”,教練演員,修整舊裝,排練了獅子“踏軟梯”“上老桿”等一系列驚險刺激的表演,連年赴關林朝冢,一時間聲名鵲起,享譽四鄉。直至今日,大里王的獅子依然在洛陽遐邇聞名。
社火班、社朝拜關冢的傳統如今仍在延續。每年農歷正月十三,關林鎮都要組織社火比賽,各村班社極其重視,不斷提高技藝,表演節目推陳出新,豐富多彩,且無論比賽場地在哪,結束后都必須到關林廟前表演一番,才算愿望達成,不枉此行。
在老人們的記憶中,各種祭拜關公的活動里最特別的莫過于“領羊”。正月十三,各村社都牽著從頭到尾用紅綠綢子結花點綴的白色公羊匯集廟里,羊脖子下方掛一個木牌,上寫“神羊刀”。社首沐手捧香,前面樂手吹奏導引,社眾簇擁“神羊”緊隨其后,進廟到大殿關帝像前,全社跪地。社首燒香獻酒后,用酒杯盛滿酒,恭恭敬敬地向羊頭上澆去。酒澆到羊頭上,如果“神羊”立即搖頭,就表示關老爺已顯靈同意收下這只羊,亦能保佑全社人愿望達成,隨即全社興高采烈退場;如果羊頭不搖,就表明社首敬神心不誠,神明不受,圍觀人群便會哄笑,甚至鼓掌叫倒好,使人非常難堪。因此,領羊成功后,村社都要大擺宴席來慶祝。
每年正月十三前后,關林廟戲樓上都有鄉紳或信眾出資助演的“酬神戲”,這種演出以唱戲祭神為目的,人隨神娛。酬神戲一般是三天,第一天上午先唱迎神戲,民間叫“早三出”,大都演《天官賜福》《全家福》《仙姬送子》等,表達祝福喜悅。臺上演員演戲,聲腔陣陣;臺下燒香磕頭,香煙繚繞,盡顯酬神氛圍。關林廟會唱戲,唱得最多的是關公戲,但也有規矩:為關公唱的酬神戲,只準演《過五關》《古城會》表現關公神勇,不準演《走麥城》損害關公形象。
4、傳統演變待傳承
除了各種祭拜活動,關林廟會也是當時重要的商業貿易盛會。會上不僅有包子、蒸饃、粉條湯等各種吃食,還有布帛服裝、日用百貨、騾馬及農具等貨品可以交易,廟會熱鬧異常。尤其對于孩子們而言,關林廟會是個快樂的節日,不僅有諸多的熱鬧可看,諸多美食可嘗,還有機會從供案上尋得貢品以滿足“吃心”而不被責罰。因為人們認為,吃神明享用過的貢品是沾了福氣,將有助于身體健康。
古人起會時,大都有意安排在農閑時間,或年初、年終,或春播夏種之前,或秋收冬藏之后,除了吉慶以外,也是為了便于商品交易。隨著關林廟會的規模越來越大,會期越來越長,一些游走的經商者便專門在關林近旁從事商品貿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村落——關林村,一個以外來人口居多、沒有耕地而專門經商的村莊。
如今,關林廟會已經遷走成為關林市場,但周邊群眾依然習慣地把去關林市場稱為“去會上”。所幸,從2010年開始,關林又在春節時恢復了廟會活動,使百姓們在新春祈福納祥的同時,也能再體會一把傳統民俗中的熱鬧和喜慶。
火車站可坐81、55路公交車直達;白馬寺坐58路公交直達。(原標題:蛇年新春看熱鬧 必去關林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