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屈原的故國之戀與美政之思

2014/5/20 18:44:00 點擊數: 【字體:

屈原的故國之戀與美政之思


    閱讀提示:

    ■屈原愛國,既見于其作品,更見于其行為,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毫無疑義。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所說:“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楚人本是中原民族的分支,楚文化也與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所以屈原的作品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他筆下的花卉草木主要產于楚地,詠及的歷史人物卻大多出于中原,例如堯、舜、禹、商湯、后稷、周文、齊桓、晉文等明君,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推等賢臣,這說明他生活的自然環境雖在南方,其文化血脈卻與中原的華夏民族一脈相承。

    ■早在劉邦入關之初,就與秦人“約法三章”,悉除秦之苛法。及至賈誼作《過秦論》,遂把秦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從暫時的結局來看,確實是秦國使用武力統一了中國。但如果從較長的時段來考察歷史,其實是楚人劉邦建立的漢朝才真正開創了中國的大一統時代。

    屈原愛國,既見于其作品,更見于其行為,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毫無疑義。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所說:“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而今人或以為戰國時的諸侯國不算真正的國家,或以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有礙于秦國的統一事業,故而反對將“愛國主義”這頂桂冠奉獻給屈原。其實“主義”這個后綴并沒有特別神圣的意義,“愛國主義”則是現代語境中才出現的一個名詞,其核心內涵就是“愛國”,我們沒有必要因概念的纏夾不清而否定屈原的愛國精神。

    何謂愛國?對于屈原來說,當然就是熱愛楚國。熱愛故土,人同此心。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就是疆界最為分明的故土。相傳“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孟子·萬章下》)《禮記·檀弓上》記載說:“太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孔穎達解釋說:“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屈原生于楚,長于楚,楚國是他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土,他當然會誠心誠意地熱愛她。所以屈原在《哀郢》中說:“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又在《橘頌》中歌頌橘樹說:“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故土之戀本是出于人類天性的普遍情感,屈原的特點是他對故國的愛戀格外濃烈,且至死不渝。

    有一個問題需要稍作辨析。楚懷王和頃襄王都是不辨是非的庸碌之君,楚國的朝政掌握在子蘭、靳尚等奸邪權臣手中,他們排斥屈原關于聯齊抗秦的正確策略,卻甘心在秦國的再三欺侮下喪權辱國,于是楚國逐漸走上了日薄西山的不歸之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屈原為何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呢?春秋時代,士人游走各國便成為風氣?鬃、孟子、墨子、吳起、申不害、商鞅、孫武等人,為了實現各自的主張紛紛奔走列國,他們并沒有明確的堅守故國的理念。楚國的人材流失尤其嚴重,以至產生了“楚材晉用”的成語。到了戰國,這種情形依然如故。蘇秦、張儀等縱橫家朝秦暮楚,便是最顯著的事例。那么屈原為何不肯隨波逐流呢?對此,連非常同情屈原的司馬遷都感到不解:“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其實屈原并不是思想僵化、不知變通的迂腐之人。屈原謳歌優秀的歷史人物時,從未因他們出仕他國而另眼相看:“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于庖廚。呂望屠于朝歌兮,寧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穆兮,世孰云而知之?”(《惜往日》)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后被晉國俘虜,以媵臣身份入秦,終得秦穆公之重用。寧戚原為衛國人,后得齊桓公之重用。屈原對二人評價甚高,竟與商、周時代的輔弼重臣伊尹、呂望相提并論。即使對逃楚奔吳,并率吳軍伐楚報仇的伍子胥,屈原也極表同情:“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惜往日》)“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悲回風》)屈原深知憑著自身的才干,完全能夠投奔他國另謀高就,《離騷》中巫師靈氛對屈原說:“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這未必不是屈原在現實生活中曾聽到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偉大之處正在于他對故國的愛戀之深非同常人,也在于他的性格之忠貞耿介迥異常人。

    熱愛故國的人必然會誠心誠意地希望她變得更加美好,必然會披肝瀝膽地為她貢獻自己的才華與能力。況且屈原本是楚國的同姓,其家族中世世代代都有人官居高位,他本人也曾任左徒和三閭大夫等要職,與楚國有著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關系。所以屈原始終把楚國的興衰看得比個人命運更加重要,始終把實現楚國的富強視作神圣使命。性格忠貞耿介的人必然會堅守信念而不肯輕易改弦易轍,必然會一心追求道義而不肯為了實際利益見風使舵。況且屈原在楚國的政治事業本來是前程遠大的,他提出的政治主張本來是切實可行的。屈原早年曾經得到楚懷王的重用,不但在內政、外交上牛刀小試,而且提出了聯齊抗秦的重要戰略。他的抱負,他的事業,都已在楚國奠定了根基。如此故國,屈原怎能忍心離棄?如此身世,屈原又怎能朝秦暮楚?

    還有一個問題也需要稍作辨析。屈原去世60多年后,秦國最終消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而屈原奮斗終生的政治目的,正是阻止秦國對楚國的吞并。那么,能否說屈原的努力事實上阻礙了秦國的統一大業,所以其愛國精神違背了歷史前進的趨勢呢?不能。因為在屈原的時代,西方的秦國軍力強大,東方的齊國經濟富足,南方的楚國則疆域遼闊,形成鼎足三立之勢。當時的謀士因盛行合縱、連橫之說而被稱作“縱橫家”,正是天下大勢的實際反映。也就是說,戰國諸雄中并不是只有秦國被歷史賦予統一天下的使命,事實上秦、楚兩國都具備這種可能性。正如《戰國策·楚策一》中蘇秦所言:楚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天下大勢則是“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事實上楚懷王確曾以“縱長”的身份率六國之軍攻秦。如果楚王能夠勵精圖治、楚臣多有賢能之士的話,焉知不會由楚國來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使命?屈原主張的聯齊抗秦的國策初見成效后,秦國大為恐慌,并不遺余力地使出各種陰謀詭計來破壞齊楚聯盟,正是一個旁證。屈原在作品中反復呼喚堯、舜、禹、商湯、周文、周武等古代明君,那些明君都是天下之共主,說明屈原心中素懷輔佐楚王統一天下的遠大理想。我們又怎能以后來秦、楚兩國的成敗來判斷屈原的是非功過!

    況且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實現堯舜那樣的美政,他滿懷深情地呼喚美政的降臨:“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祇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離騷》)美政的基礎是仁政愛民:“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離騷》)“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懷沙》)屈原的美政理想中也包含重視法制的精神:“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惜往日》)

    楚人本是中原民族的分支,楚文化也與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所以屈原的作品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他筆下的花卉草木主要產于楚地,詠及的歷史人物卻大多出于中原,例如堯、舜、禹、商湯、后稷、周文、齊桓、晉文等明君,伊尹、傅說、呂望、周公、寧戚、箕子、介子推等賢臣,這說明他生活的自然環境雖在南方,其文化血脈卻與中原的華夏民族一脈相承。所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決不限于楚國一隅,而是要繼承歷代明君賢臣的傳統,從而將以仁政愛民為核心內涵的美政普施于天下。

    與之相反,秦國奉行的卻是一條窮兵黷武的暴力的路線。蘇秦說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魯仲連斥新垣衍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所謂“上首功”,就是將士出征以殺人多少來論功爵。除了殘暴,狡詐也是秦國的主要手段。就以秦國欺騙楚懷王為例,當初秦國為了破壞齊、楚同盟,派張儀使楚,許諾只要楚國與齊絕交,就割讓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國。等到楚懷王上當絕齊后派人赴秦受地,張儀卻說約定的割地只有六里而不是六百里。若干年之后,秦國提議與楚結為婚姻,并邀請楚懷王赴秦。然而楚懷王一進武關,秦國就伏兵斷其后路,并扣留懷王強求割地。奸詐反覆一如鬼蜮伎倆,全無信義可言。無怪魯仲連要義不帝秦,也無怪楚懷王卒于秦而歸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屈原對秦國的野蠻本性有清醒的認識,他提出的聯齊抗秦的戰略出于與魯仲連同樣的價值選擇,這是根于理性與正義的準確判斷。

    屈原死后60年,秦國終于滅楚。又過了兩年,秦國統一天下。然而殘暴狡詐是不會長久的,與秦始皇傳至萬世的愿望恰恰相反,秦王朝建立不過12年,陳勝、吳廣就起義反秦,并以“張楚”為號。次年,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找到了流落民間為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心,立為楚王,仍號“懷王”,勒義軍諸部攻秦,兩年之后秦王朝宣告滅亡。楚亡之后在民間流傳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終于成為現實。隨后建立的漢朝在政治體制上雖承秦制,但其立國精神則與秦朝相反。早在劉邦入關之初,就與秦人“約法三章”,悉除秦之苛法。及至賈誼作《過秦論》,遂把秦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從暫時的結局來看,確實是秦國使用武力統一了中國。但如果從較長的時段來考察歷史,其實是楚人劉邦建立的漢朝才真正開創了中國的大一統時代。相對于秦國崇尚暴力的反文明路線,屈原的美政理想及其文化精神更具進步意義,他在思想文化上為中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我們有什么理由說屈原的愛國精神有違于歷史前進的趨勢呢?(原標題:屈原的故國之戀與美政之思)作者:莫礪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2014-01-06)
0
下一條:丹朱的不幸上一條:屈原永恒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