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佩章:德藝雙馨留人間
2014/5/21 18:18: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位82歲的老人,重病纏身,他似乎感覺到了什么。6月初,躺在床上的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念念不忘自己尚未完成的書稿,叮囑兒子無論如何也要把書稿修訂完,盡快出書。幾天后的傍晚,他安靜地去世。
晉佩章走了。那天是端午節,6月8日。
就在他離世的第二天,他的家人收到了一件來自大洋彼岸的郵包,打開—看,是美國國家藝術研究院授予晉佩章終身榮譽院士的證書。
晉佩章,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文史館館員,參與并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鈞瓷恢復發展的整個過程。他先后培養出多名杰出的鈞瓷藝術人才,出版了數部專著,被譽為“中國鈞瓷活的歷史”。與鈞瓷事業相伴了近半個世紀之后,他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昨日上午,在禹州市舉行的晉佩章遺體告別儀式上,哀樂低回,從北京、鄭州、平頂山等地風塵仆仆趕來的人們,走進靈堂,深鞠三躬,為82歲的他送別。
這位德藝雙馨的老人,聽不見我們哽咽中的感嘆了。
他的品格:把自己所有的成果都當成社會財富
言及晉佩章,專程趕來參加悼念活動的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愛純強忍著沒有哭出聲來,卻禁不住淚流滿面。“晉老先生一生情,窯火常伴鈞魂夢;歷來無私多奉獻,不為榮華不為名;寒舍立下萬言著,留下珍寶萬代傳。”這是她對晉佩章藝德的評價。
在鈞瓷界,人們對晉佩章的人品贊譽有加。鈞瓷作為一門手工技藝,其傳承主要是“言傳身教”。藝人在實踐中積累的操作技藝、規律和經驗,通過言傳及示范教給接受者,一般都是父傳子、母傳女、師父傳徒弟。這種手工技藝的傳承形式,往往都是人在藝在、人亡藝絕。晉佩章的可敬之處,首先在于他在努力實踐“人亡藝不絕”,打破門戶之見,悉心授徒,毫不保留,甚至將自己掌握及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鈞瓷釉料配方、燒制技術,全部向社會公開。
晉曉童,晉佩章的大兒子,12歲即隨父學習爐鈞燒制技藝。他這樣深情地回憶父親:“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是教我們學會怎樣做事、做人。在他的眼里,沒有自我概念,他把自己所有的成果都當成了社會財富,無償貢獻給了別人,無償奉獻給了社會。”
5月12日,四川發生地震后,晉佩章拖著病體關注災區的情況,常常是邊看電視邊掉眼淚,有時難過得吃不下飯。“國家有難,人人應盡心力。”他在第一時間拿出5000元現金捐給了災區。幾天后,省工藝美術協會、省陶瓷玻璃協會號召全省的藝術家捐款捐物,晉佩章一下子捐出了價值100多萬元的鈞瓷作品,并將自己制作的6件鈞瓷珍品義賣,得款全部匯往災區。
他的技藝:讓鈞瓷恢復傳統成為精品
“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鈞瓷事業,他使前代鈞瓷藝人的技藝在自己手中發揚光大,并且更趨化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玉骉,慨然長嘆“斯人已去,其風長存”。
46年前,晉佩章從部隊轉業到禹州市神垕鎮從事鈞瓷研究,立志要把鈞瓷藝術發揚光大。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他以自己的眼光,見證了鈞瓷在新中國成立后恢復和發展的整個過程。
鈞瓷的燒成方式大致經歷了宋時的柴燒、金元時期的煤燒和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液化氣燒3個階段。尤其是液化氣的推廣使用,使鈞瓷燒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多年以來,晉佩章一直堅持用傳統的煤燒工藝燒制鈞瓷,盡管耗時耗材而成品率極低,但他依然故我,經年不輟。正是在他的堅持下,煤燒工藝在氣燒鈞瓷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得以保留。近年來,煤燒工藝的意義及價值得到了更多同行的認同。
晉佩章制作的鈞瓷,以造型端莊、線條流暢、釉色飽滿、釉質渾厚、古樸典雅、窯變藝術妙,成為現代收藏家們心中的上等佳品。
2006年11月,由他親手設計制作的柴燒鈞瓷珍品“鋪耳尊”,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會上,以18萬元的天價拍出,一度創下了現代單件鈞瓷拍賣的最高價。2008年1月8日,晉佩章先生和兒子晉曉童創作的柴燒鈞瓷“象頭尊”、“方尊”、“觀音瓶”、“太平尊”、“葵花尊”、“諧寶尊”6件珍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創下了國家博物館一次收藏單一瓷種件數最多的紀錄。
“鈞瓷是藝術品,不能作為商品操作!研究鈞瓷,有人是為了賺錢,我是為了還原鈞瓷的藝術價值!你想想,商品和藝術品的區別在哪里呢?一個是大飯店的迎賓小姐,好看,就一張皮兒;一個是大家閨秀,有品位、有涵養,意味深長!”此前,晉佩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中國要讓鈞瓷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就要讓它恢復傳統,做成精品,做出特有的韻味,而不能做成大路貨!”
鈞瓷的本真在哪里?一種不斷變化的美質的自然呈現。一件鈞瓷出爐時,并不是它藝術生命的完成,而是開始,隨之而來的開片,才最終完成它生命的絕唱,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變”。大師晉佩章,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
他的精神:畢生所學傳承于后人
“爐火不滅,筆耕不輟。晉佩章先生與同行交流毫不保留,為記錄鈞瓷、宣傳鈞瓷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志這樣說。
與一般藝人不同的是,晉佩章不僅親歷了鈞瓷生產的各道工序,還注重將個體的實踐抽象到理論的高度。他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種深淺不同藍色乳光釉的研究工作,并經過反復考察論證,把鈞瓷的歷史向前推了200多年。他不僅探索到了鈞瓷始于唐的源頭,還理清了鈞瓷的發展脈絡。他傾數十年心血,先后撰寫了《鈞窯史話》、《中國鈞瓷藝術》、《中國鈞瓷探源》、《話說鈞瓷》等四部著作,彌補了鈞瓷界理論的匱乏。
因為在鈞瓷實踐和學術多方面的巨大貢獻,晉佩章被譽為“中國鈞瓷活的歷史”。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選中,他是我市唯一的當選者。而今,“歷史”成為了歷史,鈞瓷界所遭受的損失無法估量。正如一位媒體同行所說:“晉佩章是什么?是空氣。他存在的時候你不覺得怎樣,他離開后,你發現,離開他不行。”
去年,晉佩章被查出患有肺癌。盡管病魔在無情地摧殘著他的身體,年逾八旬的他仍然夜以繼日,筆耕不輟。他向前來看望他的領導和鈞瓷界的大師說,他還要再寫兩本書,才能對他摯愛一生的鈞瓷藝術有所交代。前不久,病重的晉佩章躺在床上仍念念不忘自己最后寫的書稿,叮囑兒子晉曉童,無論如何也要把書稿修訂完,盡快出書。
晉曉童在《我的父親晉佩章先生》一文中寫到:“曾經有不少人贊譽父親是當代鈞瓷界的‘泰山北斗’,父親回了聲:‘是嗎?’一哂了之。也有人當面挑釁父親,指責父親說:‘你算什么東西?’父親則正顏答道:‘皮包骨頭肉東西。’父親的為人處事讓我真切體會到了一種超然的意境: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這一刻,腦海中忽然浮現出晉佩章老人的影像:年過八旬、身體消瘦、頭發斑白的他,滄桑中蘊涵謙和,質樸里盡顯厚重,不正如國之瑰寶、令人景仰的鈞瓷的品質嗎?
晉佩章啊,您把生命獻給了鈞瓷事業,您把吃苦奉獻留給了自己,您把畢生所學通過書籍傳承于后人……
“大師永遠不死,他只是飄散而去。”
晉老先生,一路走好!
(原標題:晉佩章:德藝雙馨留人間)作者:王利輝 呂超峰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許昌晨報(200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