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大哉鈞瓷

2014/5/21 18:23:32 點擊數: 【字體:

———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印象


    一

    有一種藝術使人過目不忘;
    有一種藝術堪稱鬼斧神工;
    有一種藝術可謂美不勝收;
    有一種藝術竟然攝人魂魄;
    ——這種藝術叫鈞瓷!
   
    二

    深山出俊鳥,清水出芙蓉,這種被稱為鈞瓷的藝術精靈,她的故鄉就在我們許昌禹州市的神垕鎮。神垕鎮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區,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座著名古鎮,四面環山,物華天寶,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

    神垕鎮是禹州、郟縣兩縣(市)交界的地方,交通閉塞,上世紀8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神垕采訪時,還能看到一隊隊毛驢馱著煤炭在山路上前行,聽到毛驢頭上的鈴聲在風中蕩漾。

    那時,神垕鎮多像一幅古色古香的畫卷。

    然而,使神垕馳名中外的不是這里的山,也不是這里的水,更不是這里的風景。

    成就神垕的是用一把泥、一團火煉就的火中鳳凰——鈞瓷。

    就是這座古鎮,孕育出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

    三

    沒有人告訴我鈞瓷的美麗,沒有人告訴我鈞瓷的神奇。但我喜歡鈞瓷,喜歡鈞瓷的雍容華貴,喜歡鈞瓷的萬千光彩。

   第一次見到晉佩章大師,我就感到了晉佩章身上散發出一種無法擺脫的魅力,不知是鈞瓷,還是他的氣息。

    真的,當我在神垕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宅見到中國首屆陶瓷大師晉佩章時,我才發現對鈞瓷的陌生,甚至是隔膜。那是2004年12月28日,是晉佩章大師和他的獨子晉曉童柴燒鈞瓷成功的日子。晉佩章大師似乎沒有柴燒鈞瓷成功的喜悅,他靜靜地坐在那里,目光悠遠而深邃。俄而,他顫巍巍回到里屋,拿出一個盒子,慢慢地打開。啊,是幾片古舊的瓷片。他指著瓷片說:“這是唐朝的,這是宋朝的,這是元朝的,它們就像是一串串珍珠,鑲嵌在鈞瓷歷史上。多美呀!”

    四

    汝、鈞、官、哥、定,列于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中的鈞瓷地位極高,但由于技藝性較強,一般都是當地人子承父業,外來人很少能在鈞瓷行業干出名堂。

    晉佩章大師不是土生土長的神垕人,他卻為鈞瓷的發揚光大耗盡了心血。也許,正因為他不是神垕人,則更能理性地看待鈞瓷,更能準確地把握鈞瓷的精髓。

    1962年,上過軍政大學,當過解放軍軍官的晉佩章轉業分配到神垕鎮鈞瓷第二生產合作社時,他或許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生,青春與歲月,汗珠與淚水,都要灑在神垕,都要和鈞瓷凝結在一起。在廠里,他干過采購、銷售,慢慢地熟悉了鈞瓷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多么神奇啊,一把泥土,經過師傅們巧奪天工的制作,送入鈞窯,便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精靈。鈞瓷就是這樣富有魅力,只要你走進她,你就會感到她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幾年之后,由于他工作突出,被調到縣手工業管理局工作。到領導機關工作,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啊,可晉佩章卻總感到失魂落魄,魂像是被誰牽走了似的。他知道,自己的心還在神垕,鈞瓷已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于是,他又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神垕,走上了探索、實踐、研究鈞瓷之路。

    五

    晉佩章探索研究鈞瓷藝術的第一步沒有從書本開始,況且,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沒有鈞瓷方面的專著。晉佩章的探索研究之路是真正用腳走出來的。

    北宋南遷之后,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遠離中原,鈞瓷藝術隨之衰敗。幾百年來,戰爭不斷,經濟凋零,到民國時期,鈞瓷幾近絕跡。新中國成立以后,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鈞瓷的恢復和生產,多次在神垕一帶對鈞瓷進行實地調查。晉佩章有幸,他趕上了好時候,天時地利,他能和國內一流陶瓷專家親密接觸。
    1964年下半年,為了系統地研究鈞瓷的歷史發展和工藝特色,當時的禹縣文化館、手工業管理局、鈞瓷廠委派曹子元、謝相林、田松山、晉佩章等人組成調查組,對禹縣境內的古窯址進行全面普查。這次普查成果豐富,考察翔實,極大地開闊了晉佩章的眼界,增加了他對鈞瓷的見識,也引發了他對鈞瓷的更大興趣,從此,他和鈞瓷結下不解之緣。

    30多年來,晉佩章風里來,雨里去,走遍了禹縣西部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他時而結伴,時而獨行,走訪千家萬戶,四方尋覓古鈞窯遺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鈞瓷資料。鈞瓷的藝術魅力,深深地吸引著他,再苦再累,他也無怨無悔。經過艱苦卓絕的探索,他終于摸清了禹縣共有唐、北宋、金元、明清時期古窯址163處的家底,得出了鈞瓷“始于唐,盛于宋”的結論。

    六

    他說:“華夏珍寶——鈞瓷是火的藝術。”

    多么貼切、多么準確、多么形象。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以及對鈞瓷古窯址的挖掘,他對鈞瓷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晉佩章在他的重要學術論文《鈞瓷窯變火的藝術》中認為: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制瓷業發展的興盛時期,進入宋代達到昌盛階段。鈞瓷是我國光輝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從“唐鈞”算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他的這一研究成果,把我國的鈞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多年。

    鈞瓷是歷史厚重、博大精深的中華瑰寶,但歷代書籍文獻對鈞瓷記載不詳,鈞瓷史上的許多問題才成為歷史懸案。再加上過去鈞瓷藝人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愿把自己對鈞瓷的燒制心得公布于世,造成了許多“人亡藝息”的憾事。晉佩章不愿這樣做,他要把自己嘔心瀝血研究的成果著述下來,傳于后人。1984年,他開始走上鈞瓷理論研究之路,那一年,他和別人合作的論文《從禹縣96處古鈞窯遺址的調查淺談鈞臺窯的藝術成就》,發表在《景德鎮陶瓷》雜志上。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一篇篇論文、一部部論著從小山溝飛向大江南北。

    1987年,他撰寫的專著《鈞瓷史話》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本介紹鈞瓷的專著,填補了我國鈞瓷史上的一項空白;

    2003年,他編著的《中國鈞瓷藝術》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年,他和晉曉童合著的《話說鈞瓷》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2006年,他和晉曉童編著的《中國鈞窯探源》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除此之外,他還撰寫有關鈞瓷、汝瓷方面的論文、調查報告、工藝學術報告、藝術欣賞文章30多篇,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著名陶瓷理論家趙青云在評價晉佩章的學術研究時說:“他不僅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其發生與發展的淵源,更從其工藝方面著手,對其胎、釉配方的化學組合、物理性能、窯變機理乃至還原焰的燒成氣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研究分析。尤其在燒成方面,他根據親自實踐及研究發現,得出了最精確的理論。”

    七

     晉佩章對鈞瓷的貢獻絕不僅僅是理論研究,他在攀登鈞瓷理論高峰的同時,也在奮力攀登鈞瓷藝術創作的高峰。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他在鈞瓷藝術的王國里自由展翅翱翔。
晉佩章是真正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前不久,剛剛去世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侯躍文在談論什么是藝術大師時,說過大意是這樣的話:作為大師,一是要有理論研究,有專著;二是要自成一家,堅守傳統,勇于創新;三是要對藝術有宗教般的熱愛與追求,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

    由此可見,作為大師,晉佩章是當之無愧的。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喧鬧,某些廠家為了多出快出鈞瓷,只追求量的增加,粗制濫造而忽視了藝術真諦,靠鈞瓷揚名發家的念頭更是挑逗著每一位神垕人的神經。然而,晉佩章不為所動,躲進小樓成一統,專門創辦了“劉山陶藝實驗室”,潛心研究鈞瓷藝術,堅守傳統,探索創新。就說鈞瓷的燒制技術吧,當大多數廠家窯口都采用液化氣燒制技術時,他仍然固執地采用傳統方法——煤燒。他堅定地認為,煤燒雖然復雜,但燒出的作品釉質瑩潤,莊重典雅,更能表現鈞瓷厚重大氣的傳統韻味。他堅守傳統,面向現實的創作思想,為他在鈞瓷藝術界贏得了廣泛的盛譽。許多鈞瓷愛好者為能得到晉佩章的一件作品而孜孜追求。

    近20年來,他以“劉山陶藝實驗室”為陣地,創作出一大批鈞瓷精品:“天青釉富士霞光雞心盤”、“天青釉窯變紫紅斑大缽”、“天青釉窯變紅斑蚯蚓走泥紋出戟尊”、“鈞花釉板沿洗”、“鈞花釉雙龍荷葉瓶”、“鈞花釉花邊高足碗”、“鈞花釉星辰滿天天球瓶”、“鈞花釉李白像”、“鳳尾瓶”和“窯變海棠紅羊頭”等等。這些作品端莊典雅,窯變豐富,色澤繽紛,可稱為現代鈞瓷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天青釉富士霞光雞心盤”,更是堪稱絕品,可與上世紀80年代早期鈞瓷精品“寒鴉歸林”相媲美。這件作品的盤面上一座青山朦朧地如日本富士山向上隆起,一輪紅日跳上山頭,霞光萬里,灑向山巒。天空蔚藍,浩渺無際,遠方黛紫色的另一山頭鎖在云霧之中。圓盤內沿呈土黃色,幾塊漆白色塊點綴其間,整個畫面明凈典雅,高貴大氣。現在,這件鈞瓷精品已被日本天皇宮收藏。

    八

    2006年11月2日,中國首屆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八十壽辰。

    2006年11月1日,晉佩章鈞瓷作品展開幕式在首都圖書館隆重開幕。展覽會上,大師的作品成交了3件,其中“蔥翠青獸頭雙耳罐”賣出18萬元,是目前當代鈞瓷單件作品成交價的最高價位。

    生日那天,來自哈爾濱、鄭州、許昌、平頂山等地的鈞瓷愛好者前去祝壽,晉佩章身穿大紅唐裝,滿臉笑意。他的臉龐宛如他鐘情一生的鈞瓷,滄桑中蘊涵古樸,溫潤里盡現厚重。他端坐在那里,像是一尊雕塑,像是一部鈞瓷活的歷史。

    火啊!創造鈞瓷的火!

    紅得像啼血的杜鵑,紅得像火中新生的鳳凰……

(原標題:大哉鈞瓷)作者:劉革雨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許昌日報(2007-07-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