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掃墓祭祖,在洛陽習慣稱為“上墳”。這一習俗沿襲已久。洛陽人上墳雖然也有在清明節進行的,但并不多,這一天在洛陽以祭拜公墓居多,這一點比較特別。
在洛陽,上墳的時間為一年兩次,下半年固定在農歷的七月十五,上半年各個地方則有所不同,但一般在農歷的正月中旬到二月上旬,時間長達一個月。在此期間,家族成員共同商定好日期,然后一起去上墳,時間多集中在正月十七、二月初一或者二月十五這三天。其緣由已經很難考證,它應該是人們過年祭祀活動的延續。舊時過年家家祭拜神靈,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后,人們開始祭拜祖先,祈愿先祖們的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保佑家族興盛,家族成員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到了上墳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肩扛鐵鍬來到墓地,為墳墓清除雜草,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并在墳頭掛滿白色的紙條,然后將食物供奉在墓前,開始焚化紙錢,燃放鞭炮并跪地酹酒,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有的地方上墳時還有一種“篩災”的習俗,但凡家里有了滿月的新生兒,上墳的時候,要帶上竹編的篩子,到血緣最近的先人墳前,抓上一把土和孩子一并放入篩子,然后大人開始篩土,直到把篩子內的土篩完,再把孩子抱出來。據說,這樣做孩子就會一生無災無難、健康平安。有的地方上完墳后,人們還會把墳頭附近的麥苗拔上一把帶回家里,寓意生命長青,非常有意思。
在洛陽有許多約定成俗的上墳規矩代代相傳,如新墓不上墳、家族的人應該一起掃墓等。洛陽大多數地方還有不允許出嫁的女兒上墳的習俗。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人家也開始讓出嫁的女兒一起掃墓了。
在我國,掃墓祭祀先人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借此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不少遠在外鄉的人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和故土。
自古以來,人們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歷史上為百姓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百姓也會紀念他。每年的清明時節,洛陽人便會到邙山的革命烈士陵園內緬懷先烈、悼念英靈,英雄們的事跡和革命情懷也不斷地激勵著代代后人。
清明節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的習俗。此時,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大自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對生命意義的感悟也更為深刻。
(原標題:清明時節話上墳)作者:鄭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