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很多有名的詩人,林逋便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林逋(967 1028年),北宋詩人。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平生大部分時間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也不婚娶,時人稱其“梅妻鶴子”,死后誼和靖先生。其詩風格淡遠,內容大都反映其隱逸生活和閑適心情。他的著作現有《林個靖詩集》4卷,《補遺》1卷,近300首,有《四部叢刊》本。
林逋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有時連飯都吃不上。但他發奮讀書,好學上進。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趨榮利。自喜一生不為天命君權所苦,隱居生活飄逸自樂。林逋討厭世人阿諛奉承、追逐名利的陋習。他能書善文,尤長于詩賦,其詞澄浹峭特,跌宕回環,常不待思索,揮毫而就。
林逋年輕的時候游歷于江、淮之間。晚年隱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種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樹。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勞作。待到梅子熟時,就有成群小販前來買他的梅子。他賣梅子不是按斤論兩是根據每樹梅子多少來判斷,估計公道。所以商販們都喜歡買他的梅子,他還準備三百六十五個竹筒,把每棵樹賣下的錢分零裝入竹筒里編上號。不管有客人、無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賣梅子的錢過生活,絕不多用一文。
他還養了只仙鶴,取名“鳴皋”。每逢客人來訪,如果林逋不在,童子便開籠放“鳴皋”翔云報信。詩人見鶴,即回家會客。客人來了,先生就打個唿哨,白鶴立刻飛來,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錢和紙條裝在一只袋里,掛在白鶴頸上,讓白鶴飛往市里買魚肉酒菜。那些商販見白鶴飛來,知道先生來了客人,就按紙條所開貨物收錢付款,交白鶴帶回。
這便是“梅妻鶴子”的來源。林逋還以其杰出的詠梅詩詞聞名于世。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并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后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首詩簡直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寫絕了,同時雜在詩中把梅品、人品融匯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
此外,另有一首《梅花》也是詠梅佳作:小園煙最正凄迷,陣陣寒香壓麝臍。池水倒窺疏影動,屋檐斜入一枝低。
也正是這兩首詩奠定了林逋在我國詩詞界的地位。
對于“梅妻鶴子”傳說真實性,今人多有研究。其中不少人認為林逋“無妻無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說法,完全是一種傳說,只是一個佳話故事而已。此外也有歷史記載為證,林洪著《山家清拱》,其中言“先人和靖先生”云云,即和靖先生之子也。蓋喪偶后不再娶耳。但是也有史書記載他沒有娶妻生子,《宋詩鈔》:“ 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梅妻鶴子云”。這是一個有爭論的話題,尚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1028年,他死后,真宗皇帝還賜號“和靖先生”。至今,在孤山北麓,仍立一小亭,人稱“放鶴亭”。這是元朝人為紀念林逋而修造的。亭內置有清朝康熙皇帝臨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寫的《舞鶴賦》。冬末春初,登亭遠眺,各色梅花爭奇斗艷,競相怒放,蔚然可觀。鑒賞家們認為,孤山放鶴亭一帶,是西湖賞梅勝地,梅花歷千年而不衰,也許是托福林逋對待“梅妻”的深厚情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