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歷經1600多年不衰 走近華北第一古廟會

2015/10/27 11:14:21 點擊數: 【字體:


    高蹺、舞龍、旱船輪番上場;泥咕咕、柳編、面人令人眼花繚亂;石子饃、梨膏糖、豆腐皮香味四溢……提起浚縣正月古廟會,凡是去過的人馬上會聯想到那綿延不絕的社火隊伍和人聲鼎沸的場面。9月13日,記者采訪了多位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浚縣正月古廟會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
 
    中原農耕文明的一個縮影
 
    “和全國許多民間廟會一樣,浚縣正月古廟會起源于古代的臘祭、社祭和神靈祭祀活動。”9月13日,浚縣鄉土作家馬金章告訴記者,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浚縣正月古廟會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開鑿的后趙時期。其實,浚縣廟會的萌芽要久遠得多,只是后趙時期,隨著大伾山、浮丘山上廟宇的興建,前來祭祀的人越來越多,促進了廟會的大規模發展。
 
    “廟會在唐宋時期已初具規模,明代形成高潮,到上世紀80年代后得到空前發展,高峰期每日游客可達30余萬人。”馬金章介紹,廟會因廟而生,因文化而興,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闔家平安、生育延嗣等的渴望,彰顯了民間民俗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征。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省政府成功批準為首批‘非遺’。”在浚縣文廣局副局長李志剛看來,浚縣正月古廟會就是中原農耕文明的一個縮影。
 
    每年吸引300余萬名 游客觀光
 
    “浚縣正月古廟會每年從正月初一持續到二月初二,會期長、年味濃、社火表演精彩、民間工藝品繁多。”浚縣南街社區64歲的陳桃安告訴記者,古廟會有三個高潮,分別是正月初一,初九和十五、十六。每年正月初一,廟會的開場鑼就敲開了;到了初八下午,城區和近郊的社火隊要到土地廟和火神廟祭祀;初九,幾十家社火隊伍接成長龍,依次到大伾山頂的天爺(玉皇)廟進行祭祀表演;十五、十六恰逢元宵節,是正月古廟會的第三個高潮。
 
    “廟會每年都會吸引周邊5省40多個縣市的300余萬名游客,高峰期每天客流量50萬人,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李志剛說。
 
   一道亮麗的中原文化風景線
 
    除了社火表演,傳統手工藝、風味小吃、民俗表演也是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廟會上只有做生意的人先不朝頂,而是先搭棚張羅生意,等到會下,再帶著香箔供品上浮丘山謝神還愿。”馬金章告訴記者,各地商販來會上搭棚售貨,跑江湖賣藝耍把戲的也在會上助興,泥咕咕、刀槍劍戟等木頭玩具、柳編等日用品充滿廟會大小角落,炸蝦、石子饃等風味小吃處處飄香。此外,雜技團、豫劇、大平調等劇種也會登臺亮相,為古廟會平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正月廟會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近幾年隨著民俗文化節的連續舉辦,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王平菊在浮丘路上經營了一家佛像擺件的小店,當記者問起廟會期間的生意如何時,她笑得合不攏嘴。
 
    積極申報國家級 “非遺”項目
 
    “學習并參加舞獅、社火等傳統表演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浚縣南街社區的蔣治希老人雖已是73歲高齡,但每年還會參加古廟會的社火表演。談起如今社火團祭的表演人員等均出現傳承危機時,他一臉無奈。
 
    “近幾年,我市依托浚縣正月古廟會舉辦五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對于廟會的傳承和發展,李志剛表示,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一步一是要建立保護機制,以代表性傳承人帶領,傳授從業新人,二是以廟會帶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把浚縣正月古廟會這個品牌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鶴壁日報(2013-09-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