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端午節在人們的印象里是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然而在古代,端午節卻被認為是不好的日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農歷的端午節,這一天人們要進行包粽子、賽龍舟等一系列活動。然而,在中國古代的時候,端午節曾一度是“惡日”、“毒日”。時至今日,在端午節這天的傳統習俗中,依舊保存了不少驅邪祛病、求平安的習俗。
古代認為端午是“惡日”
農歷五月對應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五行屬火。巳是火的出生狀態,午是火的極盛狀態,未則是火的衰落狀態。火氣到了極盛的時候,也就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所謂物極必反,這時候陰氣也就開始產生。
孟嘗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將其遺棄;東晉大將王鎮惡生于五月初五,故而取名為“鎮惡”。由此可見,古人將五月初五這天看作“惡日”的現象較為普遍。也因此,再后來有了五月初五這一天插菖蒲、艾葉驅鬼,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祛病的民間習俗。
門上插艾草
古代人端午驅邪方法:
1、在門口插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
2、淘米水放入幾滴風油精洗凈拖把,將宅內地面打掃干凈,衛生、醒腦、防蚊蟲。
3、取午時(11:00~13:00)的水用器皿裝好,放到神臺24小時后,子山午向(坐北朝南)將器皿中的水放到午方(正南)窗下助財,放入坤方(西南)催文昌利腦利思考。
4、將葫蘆各放入震方(東屋)、乾方(西北屋)鎮宅化煞,利子、利老人健康。
結語:古人對端午節的看法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端午的日子正逢節氣前后轉換,易使人心氣浮動,確是需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