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jié)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不少地方將“元宵”稱作“湯圓”,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闔家團聚,吃元宵,表示團圓和睦。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 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滾” 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相傳袁世凱在北京做皇帝時,竊稱“洪憲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個正月十五早晨,他還未起床,就被滿街一陣陣叫賣“元宵”的喊聲給驚醒了。他嚇得渾身是汗,仿佛感覺到全北京人都在大聲吶喊:“袁消!袁消!” 這哪里是在賣元宵呢,分明是在詛咒他袁世凱趕快下臺!于是他便氣急敗壞地下令,將全北京城所有賣“元宵”的人給抓起來,從今往后不準再叫賣“元宵” ,一律改叫賣“湯圓”。盡管袁世凱如此回避他認為不吉利的“元宵”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敗的下場,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轟下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