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抬閣之鄉:安陽曲溝抬閣 華夏一奇(2)
2012/4/25 9:39: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抬閣和孔老夫子還有關系呢
抬閣并不是新時代的產物,它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提起抬閣的淵源,張永順自豪地說:“抬閣的來歷可不一般,它和大圣人孔老夫子還有關系呢!要說其中的故事,就得先從咱們曲溝說起。”
據《中國通史》記載,公元前546年,宋國發起了弭兵會議,提議各國禁用武器,消除戰爭,參加會議的有楚、晉、齊、秦、陳、蔡、滕、曹、許等國的代表。會后,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相對減少了,可是在各個諸侯國內部,斗爭卻異常尖銳起來,小規模的兼并戰爭時有發生。當時,魏國和趙國同屬于晉國,兩個小國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發生沖突,交戰地點就在現在的曲溝一帶。在一次激戰之后,當地老百姓感嘆自己命運悲慘,處于干戈之地。一位老人就提議,把交戰的中心地帶命名為 “干戈溝”,以表達老百姓對戰爭的厭惡。
幾年之后,孔子率領弟子周游列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走到干戈溝時,突然下起了大雨,狂風肆虐,雷電交加,道路泥濘不堪。大家快步前進,準備到干戈溝住宿。走到村口時,孔子突然看見村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干戈溝”三個大字。不解其意的孔子就問身邊的學生:“此為何意?”學生顏回說:“這個溝的名字叫干戈溝。” 聞聽此言,孔子不禁生氣地說:“渴死不飲盜泉水,繞道不走干戈路!”
在來曲溝之前,孔子和弟子們在山東游歷。有一天,他們走得口干舌燥,弟子從附近的一眼清泉中盛出水請孔子喝。孔子在喝水前問泉水的名稱,學生告訴他泉名叫盜泉。聞聽此言,孔子一下子就把碗中的水潑了出去,生氣地說: “渴死不飲盜泉水!” 今天走到此處,聽說此地叫干戈溝,孔子不禁想起當初不飲盜泉的事,因此就說出了“繞道不走干戈路”的話。
看到老師對此處十分厭惡,不愿意在這里落腳休息,眾弟子都叫苦不迭。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早已疲憊不堪,都想早點兒找個地方休息,況且此時天降大雨,再繞道而行就更加困難。大家都不愿意再繞道,就鼓動顏回勸一下老師。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學生,他對孔子的尊敬早已超出了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而孔子也格外疼愛這個弟子。機智過人的顏回看到大家一個個疲憊不堪,就對孔子說:“夫子,這條溝叫干戈溝,可這個村并不叫干戈村。”
孔子生氣地問:“你說這個村叫什么名?”
顏回回答:“這個村還需要夫子來起名。”
這時,干戈溝附近的村民聽說孔子來了,都出來迎接這位圣賢。他們聽說孔子因為“干戈溝”之名而不愿意進村,也認識到 “干戈”二字象征戰爭,含義欠佳,于是就紛紛請孔子為村子起名。
看到鄉親們對戰爭非常厭惡,孔子也慢慢轉變了心意,脫口而出說道:“就將干戈溝改名為曲溝吧!”從此,干戈溝改名為曲溝,這個名字也和孔子的老家曲阜有了不解之緣。
能夠和孔子家鄉的名稱相提并論,對當地人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曲溝的鄉親們別提有多高興了。孔子在曲溝住了幾天后,又要啟程游歷天下了,村民們對孔子依依不舍。在孔子和弟子們離開的那一天,大家抬起一張桌子,上邊站著一個歌手,旁邊放上一盆鮮花,邊走邊唱,把孔子一行送出去很遠很遠。
從此,每逢佳節,曲溝人就用歡送孔子的方式來慶賀,表達心中的喜悅。因為是抬著桌子邊歌邊舞,就有人把這種藝術形式命名為“抬歌”,但名稱并不統一。此后,經過不斷傳承演變,藝人們將高桌裝飾成亭臺樓閣的樣式,給人以空中樓閣、云間霧里的感覺,故更名為“抬閣”。又因為是在高臺上演出,也稱“臺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抬閣藝人們制“閣”的手法不斷創新,“閣”也逐漸向高、奇、險、美的方向發展。藝人們又借鑒了戲劇的優點,把抬閣打造成一項融木藝、鐵藝、畫藝、扎藝、布藝于一身的高臺表演藝術形式。
抬閣名稱的演變,折射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
抬閣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一張桌子、幾朵鮮花,演變成如今集木藝、鐵藝等于一身的藝術表演形式,它的發展,折射著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進程。公元前422年,魏文帝派西門豹治鄴。此前,漳河常常泛濫成災,百姓不得安居。巫婆出壞主意,宣稱河神需要娶妻,強行把老百姓家的女兒扔進漳河。富戶以錢財賄賂巫婆,使女兒不會成為河神選的妻子,只剩下窮人家的女兒遭殃。曲溝的百姓也深受其害,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逃難。西門豹巧妙地把巫婆扔進漳河,取締了“河神娶妻”的迷信活動。
隨后,他又帶領百姓修建了12條水渠,建成了系統的灌溉工程。“為了感謝西門豹給鄉親們帶來的福祉,曲溝人隆重慶祝,準備了十幾張桌子,上面擺滿了鮮花,大家高聲歌唱,歡慶幸福時光。這比當年歡送孔子時要熱鬧多了。”張永順講起抬閣的故事,就像是在說自家的事情一樣,在他的腦海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抬閣演義”。戰國時期,洛陽人蘇秦提出了合縱抗秦的主張,他聯合六國歃血為盟,簽訂了“合縱盟約”。曲溝人皆大歡喜,認為趙、魏兩國和好了,從此不再打仗了,于是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大家請來一流的歌手演唱,演出氣勢磅礴,熱鬧非凡。慶典中,大家雖然仍抬著桌子演唱,但增添了多種樂器,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這之前,抬閣的發展相當緩慢,基本上就是原始的一張木桌,沒有太多的表演藝術。而從此之后,抬閣有了一些變化,不再是一張簡單的桌子了,鄉親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抬閣當中。”張永順告訴我們。變化發生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有一年,秦始皇巡視全國時路經曲溝。曲溝人認為秦始皇能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輝,提出要熱烈慶祝一番。此時抬閣已經有了近300年的歷史,當時的工藝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幾個村民聚在一起,做成了木制花木、木制動物,讓歌手站在木制的器物上表演。
從此,抬閣進入木制階段。
抬閣是老百姓渴望和平,期待太平盛世的產物,當戰爭強加于老百姓時,大家根本沒有心情來展示抬閣。對于這一點,老藝人任白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秦朝末年,項羽在漳河邊戰勝了秦軍,名聲大震。為了慶祝自己的勝利,項羽要求曲溝的村民為他表演抬閣。可是村民認定抬閣象征和平,好戰的項羽不配欣賞抬閣,堅決不為他表演。項羽一怒之下砸毀了演出道具,還殺了當地的幾名老百姓。即便如此,曲溝人也沒有向項羽屈服,楚霸王到底沒有看到精彩的抬閣表演。
木制抬閣的階段大約沿襲了300多年。當時間進入東漢末年時,抬閣進入了木陶混制階段,它的名稱也相對固定下來,稱為“抬歌”。“這個階段最有名的故事和曹操有關。老百姓都說曹操是個奸雄,可是,那時候咱們曲溝人對曹操卻十分認可。”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任白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東漢末年,曹操頒布實施 “屯田令”,募民屯田。同時,命令軍隊也要開墾荒地,實行軍屯,并且嚴令保護莊稼,不準踐踏禾苗,違令者要以軍法處置。
不料有一次行軍時,曹操的馬突然驚了,踏壞了莊稼,違犯了軍法。曹操當即要求刀斧手將自己斬首,三軍怎可無帥?可是又有法令。無奈之下,刀斧手割下了曹操的頭發,“割發代首”警示軍隊。從此,大家都知道曹操的部隊軍紀嚴明,地方的農業生產也很快恢復和發展起來,當年就獲得了豐收。曲溝人為了慶祝當年的豐收,特意舉辦了抬閣表演。這個時期,陶瓷業開始發展起來,人們燒制了很多陶器,當作抬閣的一種骨架,同木制骨架混合使用。
后來,曹操消滅了袁紹,統一了北方。他為了表彰部隊,曾將洹河命名為“彰武河”。班師回朝后,曹操總結了打勝仗的經驗,是“道德規范”的結果,應該“彰德”,而不應該“彰武”,遂將駐扎在洹水岸邊的軍隊改名為“彰德軍”,將洹水改名為“彰德河”。
曲溝人十分喜歡“彰德”這個名字,為此大張旗鼓地開展了慶祝活動,出動了幾十架抬閣,這時抬閣所用的就是木陶混制骨架。 “此后的六七百年,抬閣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木陶混制骨架。到了唐朝,有人提出用青銅制作抬閣骨架,由于造價太昂貴,老百姓沒有經濟實力制造這種抬閣,只好把目光轉向了鐵。”張永順指著身前的一架鐵制骨架抬閣,向我們介紹了抬閣從木陶混制骨架向鐵制骨架的轉變。
唐朝初年,萬金渠開始修建。曲溝人從中受益,百姓們紛紛歡慶,出動數十架抬閣以示慶賀。在這次歡慶表演上,出現了鐵制骨架的抬閣。
抬閣的興盛時期是在明朝,也是它的名稱由“抬歌”變為“抬閣”的關鍵時期。僅從字義上看,“抬歌”說明是抬著演出者歌唱,“抬閣”說明演出的道具像樓閣。抬閣名稱的轉變最終在明朝完成了。然而,至今曲溝鎮的抬閣道具木箱上仍然寫著“歌伙社”幾個字,可見,歷史的痕跡是難以磨滅的。看似簡單的芯子,凝聚著創作者和鐵匠的滴滴汗水。
明朝以前,抬閣上站的多是成年人,他們主要以唱為主,抬閣的骨架也非常簡單。到了明朝,曲溝人用很大精力研究抬閣,認為抬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并且確定了制作抬閣的十六字方針:真偽結合,動靜結合,雅俗結合,巧拙結合。
抬閣的骨架變成了鐵芯子,而且鐵芯子越來越復雜,漸漸承受不住成年表演者的重量。因此,表演者也改為了兒童。當然,演員的表演也從“開口唱”改為“閉口扭”。每一架抬閣的表演都改為演繹一個故事,演員的人數也增加了。
“什么叫鐵芯子?”我們齊聲問。
張永順一邊拿起鐵芯子,一邊告訴我們:“鐵芯子簡稱芯子,就是支撐演員的骨架,也是抬閣的絕妙之處。比如,在一只公雞形狀的抬閣上站一個人,我們要求這只公雞必須能夠活動,有時還要能吃下去東西。那么這只公雞怎么能支撐這個演員呢?靠的就是芯子。”芯子是用鐵制的,從公雞的腿部穿到翅膀中,然后再往上拔高,讓演員站到上面。
我們又問:“芯子分幾種?”
張永順說:“初步歸類,芯子大約分為三種。一是出手芯子,即芯子從演員手中引出。二是動物芯子,即芯子在動物身上隱藏著。三是自然物芯子,即芯子設置在自然物中。比如《借雨傘》這場抬閣表演,芯子就藏在雨傘中。演員在傘上站著,水從傘上流下,偶爾還會濺到觀眾的身上,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制作芯子是老藝人的絕活,制作時都是拿到家里秘密開工。比如抬閣《槐枝》,老藝人在一枝真的槐樹枝中,放入一段鐵芯子,芯子的外皮就是真的槐樹枝的皮,槐樹枝上甚至還掛著槐豆,讓人看不出鐵芯子藏在什么地方。芯子制作的關鍵人物是鐵匠和抬閣的設計者,二者密不可分。芯子是鐵打的,倘若鐵匠的手藝不行,制作的芯子就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妙處。
聽了張永順團長的簡單介紹,我們對抬閣才算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原來看似簡單的芯子,其中還有如此多的講究。
抬閣,不愧為“華夏一奇”
從抬閣基地出來,我們跟隨老藝人任白來到東閣社。
一路上,任白自豪地對我們說:“曲溝的抬閣只有太平盛世時才會演出,否則寧死不演。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強迫曲溝老百姓表演抬閣。一個叫老彪的農民,把抬閣的芯子全部藏起來,給侵略者演了一個日本兵鉆便壺,被日軍殘忍地殺害了。”
在東閣社,任白指著一個兩人還抱不住的大鼓說:“曲溝的抬閣年代悠久,這個鼓就是證明。古人每修一次鼓,就會在鼓中留一塊木板。最近一次的木板是清朝嘉慶年間留下的,現在能識別的木板最早的是宋代的,再往前的幾塊木板上寫的是篆字,已經模糊不清了。”
歷史悠久的曲溝抬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興盛時期。據說,有一次抬閣表演吸引了數萬觀眾,曲溝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擠滿了人。演出結束時,糧食也被吃光了,以至于當地群眾留下了“克糧缸抬閣”的說法。
不過,抬閣的鼎盛時期是在近幾十年,甚至還形成了幾大派系,包括枝兒顫、石頭蛋和嘟嚕轉。從東閣社出來,我們一直嘀咕,幾個派系之間又是如何競爭、發展的呢?
后來聽說西社的劉大買是制作芯子的高手,被當地人稱為“狀元郎”。于是,我們找到他問起此事。劉大買今年已經68歲,在曲溝抬閣界德高望重。提起幾大派系,他笑呵呵地說:既有團結,又有競爭,同時還要加以約束,這樣才能共同發展。各社都有自己的名牌抬閣,有榜樣可學,有目標可超,有精品可賽。如西社的《扒缸》、《水漫金山》、《借雨傘》等,北社的《三娘推磨》、《鐵弓緣》、《織皇綾》等,東社的《游月宮》、《百鳥朝鳳》、《白猴孝母》等,都是各自的名牌。
為了競爭和發展,大家不得侵犯別人的“版權”,不得復制和仿制。尤其是在本地演出時,必須嚴格遵守抬閣的規范和紀律。只有到外地演出,并打出“曲溝抬閣”的旗號,以弘揚曲溝抬閣文化藝術時才可以例外。
隨著各派系的發展,使用的道具也大量增多,動物、植物、器物、自然物等都被加以利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聲、電、光、影也用到了抬閣之上,使抬閣表演更加逼真耐看,豐富多彩。雖然抬閣的發展很快,可并不是沒有不足。劉大買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例如在深圳演出時,公雞突然死了。中間商要趕時間,不讓再去購買公雞,我們只好用紅布代替,草率演出。從此,我們總結了經驗教訓,能少者盡量少,能省者盡量省,能代替者盡量代替。比如表演《水漫金山》時,原來演出必須有水、水草和五色魚,能夠做到船兒飄飄轉,五色魚兒自然游,使觀眾看了有生活氣息,有真實感,如身臨其境。現在的抬閣沒水、沒草、沒船、沒魚、沒藻。那是因為我們降低了成本,用玻璃替代,這樣做并沒有降低表演質量。”
現在,曲溝抬閣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設計的抬閣有上百架,并能夠同時演出數百架抬閣,每年僅演出收入就有數百萬元。
采訪結束時,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看著一架架擺在面前的抬閣,不由得為“華夏一奇”感到驕傲。曲溝,真不愧為抬閣之鄉!抬閣,真不愧為“華夏一奇”!筆者結束采訪的時候,張永順、劉大買和任白對筆者說:“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讓曲溝抬閣早日走出國門!”(記者 劉云鵬 通訊員 白保錄 李景魁)(原標題:曲溝抬閣 華夏一奇)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