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郭巨,字文舉。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 ”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奪,民不得取。 ”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耀寒門。
《為母埋兒》,又名《為母棄兒》等,講述了孝子郭巨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第九則故事。不過對于這則故事,歷史上也是褒貶不一。
故事
郭巨為母親要舍棄兒子
漢代有個叫郭巨的人,或說是今山東長清縣人,或說是隆慮(今河南林縣)人,或說是溫縣(今河南溫縣)人。當年分家產的時候,他把家產都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守護著母親。他年老的娘雙目失明,生活貧困。而他的家里還有一個少妻和不滿一月的幼兒。巨母非常寵愛幼孫,吃飯時自己舍不得吃完,讓孫子吃。于是,郭巨與妻商量,要埋掉兒子保母親,把家里的糧食都給母親吃。
是夜,夫妻忍痛抱著兒子走向村外的荒山上。這山上長滿了鋒利的茅草,天黑路陡,兩人拉著茅草拼命往上爬,心里又急,爬到半山腰,雙手已鮮血淋淋,把茅草都染紅了。到了山岡,郭巨便開始挖坑。挖著,挖著,只見眼前一片金光閃閃,露出了一只金元寶。他倆深感老天保佑,將元寶拾起回家,不再挖坑了。郭巨當日趕到縣城銀樓去換銀兩,銀樓老板見一個鄉下人拿來一只十多兩重的金元寶,心想一定是來路不明,不讓他走,還把郭巨拉到縣衙門。縣太爺認為這件事不同一般,一定要查清事實。當即親自審堂,叫郭巨如實招認。郭巨將事情經過一一稟告縣老爺。縣老爺看到這只元寶金光閃閃,看了又看,恨不得變為自己的。縣老爺將這只金元寶底部的污泥抹去,發現上有“郭巨埋兒天賜金”七個字,嚇得臉色煞白,這是上天之命哪個敢違抗?只得將金元寶還給郭巨。
不久,縣太爺將郭巨如何孝敬母親和得金元寶的事,上京城向皇帝奏本,于是皇帝就封郭巨為孝子。可以當官。以后那座山也改名叫郭孝山。郭巨死后,人們就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孝子廟”。直到現在郭孝山所長的茅草有一片是紅色的,據說就是郭巨夫妻倆的鮮血染紅的。
衍生
孔子厚葬友人母親
歷史上,晉朝干寶所著《搜神記》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內容與《內邱縣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處。《搜神記》中說:“巨史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兩千萬,三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傭賃以給公養。居有頃,妻產男。巨念舉兒妨事親,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饌,二也,乃于野鑿地欲埋兒,得黃金一釜。”從這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來并非窮到要飯的地步,只是因為兄弟分家,他才貧窮下來。
這則故事聽上去有些荒誕,但是一個孝子的深情躍然紙上。當在孝敬母親、關愛兒子的天平上只能傾斜一方的時候,他選擇了做孝子,而舍棄了做慈父。此故事又重復地申說一個主旨,即行孝是會感動天地的,是會獲得好報的;在挖地獲得黃金一釜之后,既不用埋兒,又可以孝養老母,一個難題因孝而產生,也因孝而圓滿解決。
此故事雖然有些荒誕,但是對于今人未必沒有啟示。如今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寶貝”,父母對孩子甚至做牛做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邁的雙親、包括夫婦雙方的四位親人冷落了。當然反過來也不能只是為了老人一頭,而忽視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現代人,要尋找一種智慧來求其平衡:既對父母不失其孝,又對孩子不失其慈。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難題。
郭巨埋兒養母的孝名名揚四海,家喻戶曉,后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流傳至今。孔子也有類似對母親和對兒子天壤之別的故事,而且還是朋友的母親。據記載,孔子獨子死去,棺只有一層,有棺無槨。而其友母死后,孔子則送厚棺槨,有內外兩層。
遺跡
孝堂山祠堂保存漢唐游人題記
而山東省長清縣的孝堂山相傳是郭巨故里,據傳“郭巨埋兒”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孝堂山,其實是一座高約30米的土山,古代曾稱作巫山。因為這里有一座石祠郭氏祠堂,即東漢孝子郭巨的墓祠,因而自南北朝以來,這座土山就著稱于世,且山名因之更名為“孝堂山”。
先看其祠堂結構,有關材料說:石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進深2.13米,高2.63米,墻厚0.2米,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等形狀,作單檐懸山頂式。前面正中置八角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與后墻間置跨度2.13米的三角石梁,負載著重達 20多噸的屋頂,并將石祠分為東西兩間。就祠內題記和畫像風格判斷,建筑年代約為公元一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之一。
再看此中的文化層積,有關材料介紹:祠的各種建筑構件上雕刻有垂帳紋、菱紋等簡樸的裝飾,石壁和三角形石梁上還雕刻有精美的圖畫,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天文星象以及朝會、出行、迎賓、征戰、獻俘、狩獵、庖廚、百戲等,十分豐富。雕刻手法多采用平地線刻法,風格勁利,在漢畫像石中獨具一格。
祠內還保存著許多漢唐以來的游人題記,其中最早的是東漢永建四年和永康元年的兩則題記。在石祠的山墻外側,刻有北齊武平元年隴東王的《感孝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書法藝術價值。
郭巨墓祠由于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所以自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趙明誠把它錄入其著作《金石錄》后,后人又多有著錄。雖然有關建筑的確切年代仍是千古之謎,至今眾說紛紜,但依然是研究我國建筑史的寶貴實物資料。
另外,孝里鎮曾舉辦“孝里鎮十大孝子”評選,由此也可以說明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是如此綿綿不絕。
評判
魯迅認為讀《孝經》不能愚孝
除了之前講過的《戲彩娛親》那則故事,魯迅還十分反感《郭巨埋兒》這個故事,并加以評判。他說:“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郭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
魯迅還曾談到自己讀了以后的那番感觸:“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
魯迅還將自己的心境往深里敘說:“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魯迅還說:“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 ”這些都是很深刻的見解。
魯迅之評論讓我們學到的智慧是,讀《孝經》、《二十四孝》等,都應當具有“四不”之睿識: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讀”,不能愚昧地讀《二十四孝》,還有如《孝經》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獨立思考地相信所說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東西。四是,不要“愚傳”,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順人情、不合時宜地宣傳與傳揚。
延伸閱讀
郭居敬為《二十四孝》配詩
《孝經》是經書,篇幅雖短小,但畢竟義理深邃,不易解讀。這與百姓之間,特別是在過去文化知識不普及的時代,還是遠遠地隔離開了。
《二十四孝》以及此前的《孝子傳》等,其實就是用歷史故事對《孝經》進行的案例解讀,通過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化解這中間的隔閡,在廣大的百姓中傳播著生動的“天經地義”的孝的教化。一直到今天,《二十四孝》又重新出現在各地的新的石刻中,展示在現代人的繪畫中,甚至精致地印刷在當代的郵票上。此種能動的教化智慧,值得今人深思與借鑒。
《孝經》作為經部之書,地位很高,歷史上還有不少皇帝親自為它作注解,但是就與一般老百姓的距離來說,還是很遠很遠。老百姓更愛好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了解孝子、孝女,以及孝的歷史、道理、典型、故事,于是在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孝子傳》。除了正史以外,還有許多人熱心于《孝子傳》編纂,漢代劉向的《孝子傳》,大概是最早出現的。后來晉代有陶潛、蕭廣濟、師覺授、徐廣等分別著有《孝子傳》。唐代又有武則天時的《孝女傳》等。明成祖頒行的《孝順事實》里還收錄了二百多位有孝行的人。清代茆灃林編纂《古孝子傳》,劉青蓮撰《古今孝友錄》,李文耕有《古今孝友錄》,李元青有《諸史孝友錄》等等。
元代出現了《二十四孝》,其實是對于此前歷史上出現的《孝子傳》、《孝女傳》的繼承與發展。《二十四孝》,確切的作者已經不太清楚,有三說:一是郭居敬;一是郭居業;一是郭居敬之弟弟郭守正。一般認為是元代郭居敬編纂。郭居敬,元代福建延平府尤溪縣人。傳說他是一個典型的孝子,雙親去世的時候,哀傷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禮制的規定。他曾選擇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并且為每一則故事配上一首詩,便于作為兒童的啟蒙教材。
日本影印的《二十四孝》是較早的抄本,留給今人一些重要的信息。在抄本的首頁的下方,題有“延平尤溪郭居敬撰”,卷尾署有“歲嘉靖廿五己巳年刊”。有人認為,這個明代的刊本,距離今天已經有四個半世紀了,元代郭居敬的生活時代“至少應再比此早200年”,這樣說來,《二十四孝》至今已經流傳了五六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