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中國傳統年俗——貼年畫、拜神、祭祖、團年飯與守歲

2013/6/18 10:23:05 點擊數: 【字體:

    
    “過年”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盛大節日,中國人過年熱鬧喜慶,還有一些很有講究的風俗。

  貼年畫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街門上貼門神,以祝愿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關于年畫的傳說有很多,古書里記載,傳說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壘的兩個兄弟,專門監督百鬼,發現有害的鬼就捆綁起來去喂老虎。于是黃帝就在街門上畫神荼、郁壘的像用以防鬼。這個神話就是后來“門神”畫產生的緣由。據說唐代皇帝曾命吳道子畫鐘馗像,并摹刻出來分賞給大臣貼掛以辟鬼。

  關于“門神畫”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涇河龍王因為私降雨水犯了天條,玉皇大帝讓唐太宗的寵臣魏征監斬涇河龍王。涇河龍王托夢向唐太宗求情,讓唐太宗在行刑之時和魏征下棋,拖住魏征不讓他監斬。但是魏征在和太宗下棋時打了個瞌睡,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夜里,涇河龍王的魂魄在唐太宗的寢宮外呼號,擲磚拋瓦,讓唐太宗還命來。唐太宗夜不能寐,如此幾日,唐太宗患病,不能上朝理政。太醫來診,方知是鬼魅作祟所致。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二將請令,要在寢宮外守夜。這日,那鬼魅再無鬧事,唐王病即愈。太宗大喜,遂封二將為門神。二將在門外夜夜守護,太宗于心不忍,命丹青巧匠繪二將之像貼于寢宮門外,從此民間喚為門神,常于新春之時繪像貼于門上。

  拜神

  過年風俗源于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臘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識的體現,人們習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形成“歲終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風俗本身的保守性及歷代統治者的倡導,這種原始時代的“敬神”禮俗代代相襲,并逐漸演化為祭灶神。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祭祖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后,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墻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后輩祭拜。晚上那頓準備多日的團年飯,大都也是先請祖先“前來”享用后方可開席。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團年飯守歲

  據民間相傳:“年”原是太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屆寒冬將盡新春來臨之際,便四出噬人。古人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既然“年”怕火光、爆響,人們每逢除夕便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在燭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歲。于是,便形成吃團年飯與除夕守歲的風俗。

  “團年飯”又稱“年夜飯”、“分歲飯”。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至遲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團年飯的習俗。除夕守歲也是從吃團年飯開始,這頓飯常常得準備好幾天,是農家一年中最豐盛的闔家團聚之宴,一般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可見這頓“團年飯”是何等重要。“團年飯”南北風俗各異,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歡包餃子,意即“更歲交子”;南方人喜歡打年糕,楚地人喜歡做魚肉糕,“糕”與“高”諧音;紅燒全魚則是祈禱“年年有余”。

    守歲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南北朝時期就有文字記載。“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不催。”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共敘親情中辭舊迎新,寄托了人們對來年年景的美好期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牛城晚報 2012-01-21 作者:魏勤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