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林語堂的故事

2013/6/19 11:43:03 點擊數: 【字體:

   
    林語堂是我國很有名氣的文學家和語言學家,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活躍在文壇上,他和周樹人(魯迅)、周作人、胡適、劉半農、郁達夫、俞平伯等名人來往頗多。

      1919年,他曾在美國、德國、法國留學,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教授,1932年,創辦并主編了《論語》、《人世間》等文學期刊,他創作的小品提倡幽默、“閑適”,著有《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等小說。年歲長的人可能對他特別了解,年輕人可能知之甚少,筆者在這里講兩則有關他的小故事,以便讀者了解這位曾在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建樹的大師。

    生在信仰宗教的家庭

    林語堂的祖籍是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又名龍溪)。其祖父是漳州北部五里沙村的農民。1864年,太平天國軍朱利王部進入漳州時,隨軍作挑夫,之后不知所終。他的祖母改嫁,他的父親及叔伯仍不改姓。那個時期,基督教已經傳入漳州,林語堂祖母就加入了教會,成為了一名忠實的教徒,他的父親也跟前開始信教,名叫林至誠。林至誠9歲時失去父親,年輕時就靠出賣苦力和做小商販維持生計。1880年,年僅25歲的林至誠由于性格溫和忠厚,而且對該教十分虔誠,被教會派往坂仔鄉(坂仔鄉屬漳州平和縣所轄),任“啟蒙伴讀兼傳福音”,也就是鄉村的老師又兼牧師之職。后來還在廈門、同安傳道,而家庭也就定居在坂仔。1889年在坂仔擔任了教會會長,林語堂就是在坂仔出生的。

    林語堂幼時名和樂,學名玉堂,1925年改為語堂。林語堂父親共生有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林玉堂是林至誠的第五個兒子。

    林至誠的大兒子名孟源,二兒子名玉霖,三兒子名和清,四兒子名和平,未成年即夭亡,最小的兒子是玉苑,林至誠的兩個女兒大的名儀貞,小的名美宮。夭亡的不算,林至誠夫妻有五男兩女,俗話說,“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意味人丁興旺、家庭幸福,可是身為一家之長的林至誠當時只是一個鄉村牧師,薪水菲薄,要供養九口之家,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林至誠經常處于貧病交加之中,欲回漳州借錢做生意,但教徒們很擁戴他,多次選為會長,直到67歲那年,他才從坂仔返回漳州。

    林語堂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基督教家庭,實際上正是鄉土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家庭對幼年的林語堂思想和理想境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到后來,使林語堂成為一個人道主義者和不可思議的理想主義者。這種思想最終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林語堂的求學之路

    林語堂自幼天資聰慧、記憶超人,他是在父親林至誠41歲、母親40歲時出生的,父母對其也十分寵愛,小時候父母為使他成才,把他送到本村一家私塾上學,后來他的父親林至誠在教會的資助下,在坂仔建起了基督教堂,“銘文曰:道授天下,德洽萬邦”,后來又在教會旁建立了一座小學,林語堂就和他的兄弟們結束了家庭私塾而進入這所小學。
    林語堂在小學上了一段時間后,父親林至誠在廈門有個親戚,便把林語堂和他的哥哥送往廈門鼓浪嶼上學,在鼓浪嶼學習期間,林語堂十分刻苦,他注重學習英文和自然科學。

    1911年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經過浴血奮戰,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皇族統治中國的歷史。但在林語堂上學的閩南山區并未引發大的變動,林語堂這時刻剛好進入青年時代,對這一歷史大變動并未十分注重,仍然埋頭鉆研功課,這一年,17歲的林語堂以第二名的成績結束了中學階段的學習,考上了上海圣約翰大學。

    林語堂在上海念大學,家里的經濟負擔可想而知,為了供兒子進一步在這座以英文馳名的私立大學就讀,林至誠只好將祖輩在漳州老家留下的房屋賣掉。林玉堂的兩個姐姐因家庭困難只好過早地輟學,回鄉嫁人。林語堂后來回憶說,他離家去上海讀書時,二姐送給他四毛錢,并對他說:“和樂,你到上海去要好好地念書,做個好人,做個名人,我們是沒有希望了。”這種真情厚望,林語堂終身沒有忘記。在上海圣約翰大學,林語堂的求知欲異常強烈,他除了學習英文外,還選語言學作為專門科學習,但他仍然感到課堂上得益不多,他認為教師們講授的都是書本上的概念和教條,于是常常是偷看課外書,有《社會學》、《倫理學》還有《宇宙之謎》、《十九世紀的基礎》等等,也就在這時,他廣泛地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使他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之這所大學校長和不少教授都是外國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思想情趣,對林語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使他仰慕“西洋生活”,總之,在上海四年的大學生活,使他較廣泛地接觸了西方文化,擇定了他的人生之路。到1916年,林語堂以第二名的畢業成績結束了圣約翰的大學生活,從此青年時期的林語堂躊躇滿志,走向了社會,也正是有了這段求學的經歷,為林語堂之后成為北京和清華大學的教授鋪就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副刊 2012-03-24 作者:趙應征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