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是封建迷信還是民俗節日
2013/6/19 16:24: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每年農歷七月,在中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農村有一個特別的節日,就是“七月半”,通常稱之為“鬼節”。傳說在這幾天晚上,每個家庭的先祖們都會“回家”看一下活著的親人,因此每家每戶都會為逝者焚燒包袱、靈屋、元寶等。聽老輩人說,活著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先祖們,但先祖可以看到活著的人。這也就引人思考:“鬼節”——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民俗傳統呢?
“鬼節”,曾與清明同熱鬧
七夕節過后八天,就是七月十五“鬼節”,又稱“中元節”。中元節與“清明”、“重陽”、“除夕”一起被公認為祭祖的四大傳統節日。
那么,“鬼節”的起源于什么呢?
家住溫泉白茶村的胡盛忠老人,今年66歲,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他介紹,“七月半”有兩個來歷:一是道教的“中元節”,傳說管鬼的閻王爺在十三要把地獄的門打開,讓陰曹地府的鬼魂放假,讓他們回家看望親人。另一說法則來源于佛教節日“盂蘭盆節”,漢族地區習俗來自于“目連救母”。目連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每年7月15日設素筵供母享用。后來佛教與道教節日合二為一,叫作“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傳說這一天地下的鬼魂都要回到地面上來和家人團聚,享受家人祭祀,同時孤魂野鬼也可以到人間來活動,享受人們的慰藉。
胡盛忠說,中國的傳統農歷節日很多,諸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每個節日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每一個節日都流傳著特定的風俗。聽老人講,在過去,七月半是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曾與清明節一樣熱鬧。解放后,中元節曾長期被視為封建迷信,被邊緣化,因此節日氣氛冷清了。不過,改革開放后,中元節又重新被民間關注。
胡盛忠介紹,傳說七月十三閻王打開“鬼門關”(也有七月初一“鬼門關”一說),十五將關閉“鬼門關”,因此,七月十三、十四日中午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比較豐盛的美酒佳肴“醮飯”,請祖先享用;十三日傍晚為新亡人燒包袱,十四日傍晚為舊亡人燒包袱,以便亡人在陰曹地府花費,以圖早日超生,民間有“餓鬼等不得七月半”之說。同時還要燒些“散錢”給無主的孤魂野鬼,以免其搶奪先人之錢財。
“鬼節”,各異習俗顯孝悌
其實,“鬼節”流傳下許多風俗習慣,除了民間祭祖、燒包袱外,還有道教做法事、佛教做齋、放河燈等習俗,借以超度亡靈。咸安有些地方有“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蒸糕點“結緣”等舊俗。
咸寧目前仍流傳甚廣的就是燒包袱。所謂“包袱”就是用黃紙做的一個方形的紙包,并寫好先輩們的大名,里面包有紙錢、往生錢,燒給先祖們“享用”,盼他們在陰間“衣食無憂”,以寄托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也希望他們保佑后輩們平安。
對于“鬼節”燒包袱,還有其他民間傳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民介紹,據說燒包袱源于楚漢相爭,當時雙方各戰死幾十萬人。劉邦取勝當了皇帝,那些戰死者都造冊登記,死者有人供奉靈位。楚霸王項羽的幾十萬死難將士卻無人管,都成了孤魂野鬼。故民間在鬼節祭祀亡靈時,有姓名的則包紙錢“郵寄”,叫燒包袱。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咸安區橫溝橋鎮一帶還流傳另一傳說:很早以前,一個宋氏農夫在農歷七月十五這天上山砍柴,回家后滿頭冒汗、渾身抽筋,家人束手無策。無奈,宋氏老母順著兒子砍柴方向尋找其因,當來到兒子砍柴處—— 一個墳包時,土地菩薩立時閃現,輕聲說:“只顧自己砍柴,無義不孝要活埋。”宋氏老母雙膝跪下請求菩薩饒兒子一命,菩薩消失了,只聞聲音從遠處傳來:“七月十五鬼門開,夕時之前送錢來。”故此,七月半燒包袱的歷史傳說流傳至今。
家住咸安區魚水路附近的陳婆婆,今年68歲,每年七月半都會燒包袱、祭祖。她告訴記者:“我小時候,每年‘鬼節’,我們家接祖時都會擺酒、飯、水果等祭品,插上香、放鞭炮。直到現今,我家每年七月半仍延續這些風俗。”
“鬼節”,是民俗還是迷信
七月十三“鬼門開”,因此民間有許多禁忌:禁說“鬼”字、禁踩燒靈紙、禁晚上外出、禁半夜晾衣等等,以免“惹鬼上身”。在記者采訪中,許多年輕人都知道“七月半”期間的禁忌,且在家中老人的反復叮囑中盡量地避免觸及禁忌。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鬼節”的傳說、習俗都帶有迷信色彩。在溫泉某單位上班的吳先生就是典型的無神論者。他說,活著的時候應該孝敬父母,這才是真正的盡孝,而不是死后給亡故的人燒紙錢修墳墓。其實燒再多紙錢給死者,他們也收不到。而中元節里燒紙錢,搞得城里紙錢到處飛,很不文明。
“鬼節”到底是封建迷信還是傳統習俗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萬默認為: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遺產,而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元節”源于上古月亮崇拜,每當十五月圓,人們自然聯想起人間團圓,寄托對先祖的思念之情。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充滿親情和人道主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傳承孝道的一種方式,這種人文關懷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對于“鬼節”的禁忌,萬默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禁忌多是后人根據自己的理解而產生存在,對鬼神的敬畏心理滿足心理慰藉而避免產生心理陰影,并沒有科學依據。因此,這個節日的存在不是迷信,而是一種信仰與精神寄托,“對逝者的深切懷念、對活者的平安祈禱”。
“鬼節”,文明祭祀中傳承
“鬼節”,既然是一個傳統節日,祭奠先祖就無可厚非。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文明祭祀也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每年七月半,我們的活就多了好幾成。”說到即將來到的七月半,一位環衛工人說想起就怕。這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城市的不少市民沒得“燒包”的地方,很多就在背街小巷找個地方解決,有時甚至就在大道邊燒。“一堆一堆黑色紙灰,到處飄起,有的還沒燒透,很不好掃。”環衛工人很無奈地說。
“去年‘鬼節’時,我下午六點多鐘下班乘坐2路公汽回家,沿途長安大道上隔幾米或十幾米就有人燒紙,濃煙和帶著火星的煙灰四處飄散,一些行人紛紛掩鼻而過,讓人感覺這條路陰森可怕。”一位在溫泉上班家住咸安的劉姓市民告訴記者。其實,緬懷故人的心情都能理解,但這種破壞環境的祭祀方式讓原本莊重的祭祀活動“變味”了,如今很多網站都可以“點香”、“燒紙”,這樣文明祭祀既能寄托哀思,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
民俗專家萬默認為“鬼節”是傳統習俗,應該傳承下去,但對于在城市中肆意燒紙的現象也極力反對。萬默稱,要改變市民的傳統習慣有一個過程,禁止市民“燒包袱”就像過年禁止放鞭炮一樣,也不人性化。建議相關部門還是可以設置專門的區域,引導市民集中祭祖;同時,市民也應該轉換觀念,不在繁華的城市公共場所進行“燒包袱”,選擇合適地方焚燒紙錢,燒事注意防火安全,燒后進行清理,做到文明祭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咸寧新聞網 2011-08-11 作者:劉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