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祭灶日
2013/6/19 17:02: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古代農歷十二月(臘月)廿四是傳統習俗的祭灶日,也是掃塵日,近代演變為農歷廿三。在這一天,家家的灶間都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地降吉祥”,這個習俗迄今還在廣大農村保留。它由來已久:《白虎通義》中云“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原始的祭灶,是為了答謝火神的賜福。東漢后,灶神開始由自然崇拜向人格神演變。《后漢書》就記載了陰興臘月遇灶神,殺黃羊奉祭而得福;《抱樸子》中也有“灶神臘月上天,白人罪狀”之說。基于灶神能賜福或降災之說,為渴求上天能賜福,人們自然不敢怠慢灶神。于是,就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灶間備上水果和糖果祭拜灶神。
究竟成效如何,到底有沒有灶神,古人對此是很清醒的,尤其是古代文人們。他們對此頗有感觸,于是形之于筆墨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或詼諧俏皮,或譏諷嘲笑,各有千秋。唐代落第秀才羅隱,家中一貧如洗,在送灶日,只供上一炷清香、一杯清茶,就算了事,便賦詩一首:
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羅隱曾“十試不中”,難怪他感嘆“文章不值錢”了。
到了宋代,送灶的祭品大有發展。《夢梁錄》載:“十二月二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就反映了當時江南民間祭灶活動的鼎盛,是極具價值的民俗史料: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問,獵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此詩表面上寫祭灶的場景,但實質上是暗喻譏諷。請看:在灶神上天之前,大擺供品,讓他酒醉飯飽,心滿意足,請他上天后切莫計較自己家中的婢子打鬧、杓長杓短等小事,請他多包涵。并許愿說:如果天帝降福發了財,灶神也可分享。這哪像祭灶,簡直就是行賄!詩人巧用含而不露的手法,意在言外,對祭灶作了極大的諷刺。《夢梁錄》中所說的膠牙餳是祭灶的必備的供品,市面上有專門出售。魯迅在《送灶日》中有一段妙趣橫生的描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了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因此,在古代文人的祭灶詩中常常提及此物。元代詩人程文海在祭灶詩中云:
何年呼得灶為君,鼻是煙窗耳是鐺。
深夜乞靈余不會,但令分我膠牙餳。
作者不但對灶神的蔑視和鄙夷,而且還和他開玩笑,給灶神描繪了一副難看的面容。他不乞求灶神保佑,卻要與他分享膠牙餳,可見詩人心目中是根本不存在灶神偶像的。明代開始,祭灶供品即用素不用葷,但膠糖儀容必備的。到了清代,又把灶神升格為“司命之神”,家家灶臺上貼著“司命灶君神位”的紙條兒。清初詩人朱彝尊寫了一首題為《辭司命詞》的頗為風趣的四言詩:
餳糕粉荔,雜遝上陳。
籍糟漉滓,涂之灶門。
司命入覲,行步偊旅。
頻樊兩目,罪不能語。
把灶神描繪成一個喝得醉醺醺的老頭,到了天庭,已經醉眼朦朧,不能言語了。多么活靈活現!同時的詩人周廣業在詩中寫道:
膠糖祀灶潔春盤,歸到天庭夜未闌。
持奏玉皇無好事,且將過惡替人瞞。
寫灶神上天時,因吃了戶主的膠糖,就只好替人說好話了,就如今天人們所說的“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軟”如出一轍。清代有一位姓趙的女詩人,丈夫早亡,她含辛茹苦地撫養自己的孩子。她的《祭灶》詩云:
再拜東廚司命神,聊將清水踐行尊。
年年破屋多塵土,須恕夫亡于幼人。
此詩真實地反映了一個薄命女子借送灶的機會抒發處境艱難、度日如年的辛酸,雖如此,但女詩人并沒有低聲下氣地乞求灶神賜福,祭品也只是清水一杯,讀來極其感人。
人們的渴求平安祈福反映了人們良好的愿望,本無可厚非,就如當今電視臺的公益廣告語:“一個夢想,兩個夢想……夢想成真”,但要實現夢想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誠如人們所言,“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原標題:趣話祭灶日)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在旅途 2012-01-14 作者:翟大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