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年的流轉過程中,《郭丁香》從民歌到曲藝形式的灶書再到戲劇雛形的灶戲,直至“具有史詩規模”的長篇敘事詩,形式不斷轉換,但它從未進入過主流社會,始終只唱徹農村這片皇天后土里。這里就是《郭丁香》上演的地方,題圖為“第一位灶書女藝人”潘景娥。
中國民歌,是民間歌舞、曲藝、戲曲、民族器樂的基礎。信陽民歌,是信陽多種曲藝和戲曲音樂的根,不管是灶戲《郭丁香》還是灶書《郭丁香》,它們的曲調,細品起來,總有點信陽民歌的味兒。
在300年的流轉過程中,《郭丁香》從民歌到曲藝形式的灶書再到戲劇雛形的灶戲,直至4326句的“具有史詩規模”的長篇敘事詩,形式不斷轉換。關于《郭丁香》的藝術形式,曾有不同的說法,至今還存在著《郭丁香》是文學還是戲劇、曲藝,甚至是不是“詩”的爭論。
爭論的結果,有人提出折中的意見:《郭丁香》在傳唱中,的確以上述各種形式生存并發展過。單就文字而言,其無疑屬于文學范疇的長篇敘事詩;就其作為灶書而言,肯定屬于曲藝里的說唱藝術;如果利用舞臺,由演員以第一人稱演出不同的角色,由這些角色來推進戲劇沖突,那就該算作戲劇;否則,如果僅僅是兩個人或三個人像東北二人轉似的用說唱等各種藝術簡單地演繹故事,就只能還是曲藝。
記者對《郭丁香》的認知,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最初認為它是信陽民歌,自信陽至固始再至開封河大,記者向相關專家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郭丁香》能否歸到信陽民歌的范疇內?
答案是否定的。河大張振犁教授拿出《中國民間文學史》,嚴格界定了它是:長篇敘事詩。
河大民俗學碩士位秀萍女士曾在信陽搞過田野調查,記者想方設法查到了她的原始記錄:有些演唱《郭丁香》的藝人認為自己唱的是灶戲,有些藝人認為是灶書。
河南民協評定的“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中,《郭丁香》的演唱者潘景娥名字前面的定義是:灶書傳承人。當中國民協慎重地將《郭丁香》定為“國家第一批五個重點搶救工程”項目之一時,包括新華社在內的諸多媒體,一擁而上,將其定義為“漢民族生活史詩”。
民歌像件穿小了的衣裳,洋洋灑灑4000多行的《郭丁香》已穿不上了。像蟬蛻,無法回頭。
記者有意識地對《郭丁香》深入解讀,卻無意中暗合了《郭丁香》300年的發展歷程,那就是從民歌到詩。
詩歌詩歌,詩在前歌在后。但事實上,是歌在前詩在后。以同屬楚地的《楚辭》為例,公元前3世紀,楚地的屈原將長江中游的民歌整理為《楚辭》,最初的歌變成現在的詩,我們不會唱了,只會讀。
只有300年流轉時光的《郭丁香》,比起“老大級”《楚辭》,還很年輕。正因其年輕,我們尚可清晰地觸摸到它流變的一些階段,它剛剛由歌變成詩。再一個300年時光流轉,我們也許會理所當然地認定它是詩,到時候是不是也不會唱只會讀了呢?
《楚辭》從民歌到詩歌,一步到位。年輕的《郭丁香》“余生也晚”,環境的誘惑也大,造型多變,先變了曲藝再變了戲曲再到了詩歌。
《楚辭》的流傳,屈原居功至偉。《郭丁香》300年的流轉,固始的木匠們是“真心英雄”。
木匠楊二能成為“唱灶第一人”
第一個唱《郭丁香》的是誰?灶書《郭丁香》的傳承人潘景娥回憶說,師傅每次教唱灶書《郭丁香》前,都會交代四句話:盤古開天至如今,一人唱書萬人聽。聽罷好書莫謝俺,謝俺祖師楊玉彬。“師傅說自古以來,唱灶的都是這規矩。”
這個楊玉彬是誰呢?固始的老木匠相傳,楊玉彬原名楊二能,固始縣東鄉清河一帶人。他出身鄉紳不貪富貴,腹有字墨不戀仕途,酷愛民藝俗樂,喜歡木匠活,因此常遭家人責難,最后被逐出家門,以木匠為生,游走四方。
清咸豐六年,盛夏時節,百日無雨,沿淮大旱,田野龜裂,稻禾枯焦,因無水車提灌,只能眼看泉水白白流去。有個地主柳員外愁得飯吃不下、覺睡不好。這一天,年輕木匠楊二能登門,自稱手藝高巧,一天能扎一張龍骨水車。柳員外半信半疑,把小木匠留了下來。楊二能出言不虛,不僅一天能扎一張水車,而且精巧結實,惹得柳員外滿心歡喜。
更讓柳員外一家喜歡的是,每當夜晚,楊二能手中木槌在脆脆的木棒上一敲,敲打出無限韻味。他清清嗓子,用固始特有的方言唱道:
“杏眼靈靈三秋水,蛾眉彎彎柳葉長。粉臉桃腮映朱唇,糯米銀牙玉生香”——郭丁香既美麗又能干——“那天丁香繡花樹,蜜蜂飛來鬧嚷嚷;那天丁香澆菜園,葫蘆成對瓜成雙……”是個完美的偶像級人物。
被媒婆欺騙,郭丁香嫁給浪子張萬良。但她深愛丈夫,為讓張萬良體體面面地給姑母拜壽,她通宵不眠繡羅衫:“一更繡完衣前襟,牡丹花開在胸膛;二更繡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飄蕩蕩……五更繡盡丁香情,比翼雙飛兩鴛鴦。”
丈夫移情別戀,休了她。當她投河自盡被范三郎搭救后,兩個人很快陷入熱戀。成親后兩人勤勞3年,“寒窯變成范家莊。一條深溝繞宅院,宅院一片好瓦房”。
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被楊二能邊唱邊講,演繹得回腸蕩氣。柳員外和老伴聽得如癡如醉,員外千金玉葉聽得一會兒涕淚交加,一會兒笑靨如花。天長日久,不光玉葉小姐一心要選楊二能為夫,連柳員外老兩口也一心要招楊二能為婿了。至今民間還有“不怕門臺高,只要會唱灶”的諺語。不過這個“唱灶”已演繹成 “有一手特殊技藝”的意思,楊二能成了固始“唱灶”的第一人。
楊玉彬不斷提高說故事的技巧,由平鋪直敘發展為半說半唱。繼而把說得滾瓜爛熟的故事全編成了唱詞。這就是灶書的雛形。
“灶書沒有本子,這個木匠班子和那個木匠班子唱的都不一樣,這就給灶書《郭丁香》蒙上了一層迷霧。也給我們收集整理增加了難度。”固始縣文化館原館長曹家振說。
灶書又叫灶連子(固始方言,指能說會道;貶義指胡扯八道、饒舌),連到哪兒是哪兒。藝人可以隨機增加唱詞,嘴巧多唱幾句,嘴笨少唱幾句。唱灶鼎盛時,據說《郭丁香》有上萬句,可連唱幾天幾夜。木匠藝人吳江河說:“唱灶有多長,八千句八萬句不止。”
這就使《郭丁香》里存在大量異文,出現相聲里說的“關公戰秦瓊”之類的情節。“唱灶這一民間藝術,作為娛樂消遣的東西有時不講邏輯,不能用條理化的東西來解釋。”固始縣文聯主席趙家義說。
一邊說唱一邊編造,許多木匠藝人,白天在木料堆里推拉鋸刨,晚上在東家的廳堂里說唱得有滋有味。每個匠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都在傳承著楊二能做的事情。
因緣際會潘景娥成“第一個灶書女藝人”
在《郭丁香》中,郭丁香是絕對主角,戲份最重。長詩傳誦300年來,詠唱者幾乎全是男性。直到2005年,在第二次整理過程中,潘景娥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她被固始文聯主席趙家義稱為“300年來第一位灶書女藝人”,也是河南省新近評出的“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2006年11月底,記者在固始見到了潘景娥。43歲的她,身體瘦弱,眉目清秀,從化妝到服飾,都有鄉村女藝人的特點,帶點土氣的講究。記者聯系采訪時,她正跟著鄉村劇團在安徽演出,我們自信陽趕往固始,她由安徽往固始趕。一見面,潘景娥便皺眉捂胸,抱怨暈車暈得厲害,舉止也帶點舞臺化痕跡。
潘景娥是固始縣城郊鄉十里井村人,這是“灶書”起源最早的地方。該鄉六里棚、十里井、東廟、陳廟村一帶俗稱“唱灶窩”。據當地老年人講,在清末,十里井村就有“灶書班、花鼓燈班”,除木工匠人唱灶外,農人也學唱傳唱灶書。大多在田間耕作時,邊勞動邊說唱,一人獨唱或眾人幫腔,充滿了濃厚的民間文化氣息。
潘景娥出生在一個民間藝人家庭,父母都是當地的民間藝人。家庭的影響,使得她從小對音樂、戲曲都很感興趣。
潘景娥16歲初中畢業,參加了母親辦的民間劇團,有時一天要走幾十里路,從這場趕那場。不到兩年時間,潘景娥能演嗨子戲、推劇、廬劇、黃梅戲等地方小戲近二十個劇目,她既能唱旦角,又能唱生角,還能演丑角,別人不會的她會,別人不能演的她能演,很快成為劇團的“臺柱子”、“戲補丁”。
潘景娥說:“我會唱灶書,前期受父母影響,跟他們學唱,有了一定基礎,后來拜固始縣蔣集鎮嗨子戲劇團葉兆群為老師,才算學成了。”
1988年,潘景娥應邀參加固始縣蔣集鎮嗨子戲劇團。團里有位叫葉兆群的老演員,能唱近百出民間小戲。一次葉兆群在散戲后哼了幾句灶書《郭丁香》,潘景娥好奇地問:“葉老師,你也會唱灶?”
“我唱灶已有30多年了。我先學的唱灶書,后學的嗨子戲,13歲時拜觀堂鄉陳國清(木匠)為師,既學木工又學唱灶,沒幾年灶
書班子就散伙了,以后唱灶的人越來越少,后來也就沒人唱了。”
“葉老師,我對唱灶有興趣,想跟你學唱灶,行嗎?”潘景娥問。
“你要是愿意學,我可以把肚子里的東西都教給你。”葉兆群很高興。
以后的日子里,一有空潘景娥就跟葉老師學,雖然嗨子戲班以唱嗨子、推劇為主,潘景娥有時也把學會的灶書《郭丁香》作為開場節目,引起觀眾陣陣唱彩。
因為興趣,潘景娥學會了灶書《郭丁香》的大量東西。她對自己驚人的記憶力很得意,她說別人學完就忘,她學了就不會忘。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處理很多唱段,希望唱時能“嘆動人心”。
2003年農歷臘月二十五晚,在信陽市文化局、信陽市廣播電視局等單位舉辦的迎春晚會上,潘景娥作為近三百年來第一個唱灶書的女藝人,把灶書《郭丁香》搬上了市文藝晚會,精彩的表演受到了觀看演出的市領導和觀眾的好評。
2004年10月31日,潘景娥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節目匯演”,表演了灶書《郭丁香比家當》和《打貨》兩個選段,把灶書傳唱形式推向更高的舞臺,她表演的節目榮獲“特殊貢獻獎”,她個人獲“金鼎獎表演金獎”。這是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
2005年6月30日,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組專程到固始拍攝錄制潘景娥表演的灶書。《郭丁香》選段,在央視音樂頻道播出。
必須指出的是,從2005年開始對《郭丁香》的第二次收集整理,經潘景娥之手,整理出了很多東西。
“當時能唱灶的木匠藝人已寥寥無幾,城郊鄉的劉玉武85歲了,還是唱灶的人里最年輕的。潘景娥的出現,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參與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工作的曹家振說。
2006年11月25日,河南鄭州,一次主旨為“傳承民粹,命名授牌”全國性會議上,潘景娥代表河南省命名的76位“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講了話。
她一走下主席臺,馬上被新聞媒體團團包圍,潘景娥給大家邊說邊唱,場面很轟動。“帶去的《郭丁香》文字稿,被大家爭搶著看。《光明日報》的一個記者想拿走,我們婉言給要了回來。許多人對我講,出了書一定要給一本。”信陽市文聯主席廖永亮講起當時場景,還很興奮。
“我們鼎力幫助潘景娥申請民間文化傳承人,就是希望能將《郭丁香》傳承下來,發揚光大。”固始縣宣傳部副部長柴載坤說。
300年流轉的時光中,灶書灶戲的聽眾絕大多數都是在灶臺邊活動的農村婦女,她們只能聽,不能站出來唱。300年過去,終于有女人站出來,唱了。
潘景娥的一小步,《郭丁香》的一大步。 (全文完)(記者盛夏首席記者何正權文圖)(原標題:“《郭丁香》演繹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傳唱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