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的傳說及習俗
2013/6/20 9:04: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關鍵詞: 布老虎 傳說 習俗
[提要] 因為布老虎是純手工制作,所以沒有統一的規格式樣,心靈手巧的婦女們用手頭不同的材料,憑著自己的想象和審美縫制出造型和形態迥異的布老虎。她們縫制的布老虎,改變了老虎原形,在形態上夸張了布老虎的頭部,虎頭的大小幾乎與虎身相同,大幅度地收縮了老虎的身子、尾巴,縮短了四條腿,并突出表現了眼睛、嘴部,腿部和尾部大多比較短小,以頭大、眼大、嘴大、身小來突出布老虎勇猛威嚴的神態,凸顯了“不肖形似,而求神似”的傳統藝術風格。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中,龍和虎以其威武神圣,共同構筑了民族的圖騰。龍為天子和神圣的象征,虎則深入到了民間,成為百姓的保護神。各類民間藝術都以虎為創作對象,如民間說唱、剪紙、年畫、雕刻(石、木)、泥(面)塑、刺繡、布藝等。其中布老虎就是一種古代就已廣為流傳的兒童玩具,是俗雅共賞的民間手工藝品。
布老虎的傳說和習俗
布老虎主要產地集中在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四省。在山東17市均有流傳,尤以濰坊、臨沂、濱州、膠州、濟寧、棗莊最具特色。 有關布老虎起源的傳說,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據《山海經》記載,相傳在東海渡朔山上有一棵樹枝彎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樹,一直伸向東南方的鬼門,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樹下有兄弟兩個神將把守,名叫神荼、郁壘,兩人力大無比,技藝高強。兄弟倆馴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們看管好桃樹。通過他倆的辛勤勞動,桃樹長得枝繁葉茂,眼看著桃子就要成熟了,一群惡鬼沖上山來,企圖搶摘桃子。兄弟倆指揮著群虎與群鬼拼殺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將鬼擊倒,弟弟用葦繩將鬼綁住。打翻一個,捆住一個,虎便吃掉一個!不一會兒就消滅了大部分的惡鬼,剩下的惡鬼見勢不妙,狼狽逃去。戰斗勝利了,神荼、郁壘的名字傳遍了人間。老虎的名氣也隨之大震,成為百獸之王、惡鬼的克星,是堅強、勇敢的象征,被祖先視為神獸。此外,在民間方言中,“虎”與“福”諧音,有賜福、鎮宅、生財等文化內涵。因此,虎形器物常被人們用來避邪。
老百姓更是把虎看做是兒童的保護神,“小猴孩,你別哭,給你買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黑夜嚇‘麻胡’”。民間在春節、元宵節以及新生嬰兒“洗三”(嬰兒落生三天時)、百日、周歲生日、兩歲生日,以及平日里喜歡讓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虎頭枕,有些地區連小圍嘴也繡成虎頭形。山東沂水民間還流傳很多關于老虎的俗語,如“家里有獅虎,平安又幸福”,“摸摸虎頭,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驅邪避鬼;摸摸虎背,榮華富貴;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新中國成立以前,醫學不發達,新生的娃娃夭折多,要把一個小孩養大成人確實不容易。鄉民們把孩子夭折認為是邪魔作怪,而老虎被認為是威力無比的象征,能降伏一切。因此,人們把老虎作為娃娃健康成長的保護神。婦女們用布做一些老虎放在家里。端午節,把做好的布老虎里邊裝上艾葉,縫在娃娃肩膀上,叫“艾虎”,用來“鎮邪除惡”。同時,魯南地區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新生兒要在出生8-12天時絞頭,一般是女孩第9天、男孩12天。俗稱“九絞娘娘十絞官,十二絞得是狀元”,也有的則是“九絞娘娘八絞官,十二絞得是狀元”。姥姥來絞頭,并送布老虎,表示祝福。
布老虎無尖角、硬刺,突出了團塊美,符合民間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則,顯現出一種簡約美和質樸美。在沂水農村,布老虎伴著小娃娃長大,白天是玩具,晚上是枕頭。小孩枕這種枕頭不易落枕,十分舒服。
布老虎的風格特征
因為布老虎是純手工制作,所以沒有統一的規格式樣,心靈手巧的婦女們用手頭不同的材料,憑著自己的想象和審美縫制出造型和形態迥異的布老虎。她們縫制的布老虎,改變了老虎原形,在形態上夸張了布老虎的頭部,虎頭的大小幾乎與虎身相同,大幅度地收縮了老虎的身子、尾巴,縮短了四條腿,并突出表現了眼睛、嘴部,腿部和尾部大多比較短小,以頭大、眼大、嘴大、身小來突出布老虎勇猛威嚴的神態,凸顯了“不肖形似,而求神似”的傳統藝術風格。
由于我國各地、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布老虎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裝飾和姿態,有的穩重寧靜,有的活潑乖巧。如作為國家文化名片的山西黎侯虎,四肢粗胖,昂首站立,大有武將關公的風范;陜西關中地區的布老虎就特別喜歡使用“五毒”圖案;擬人化的河南淮陽布老虎則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山東各地的布老虎則著重在頭部設計,寬大的嘴,潔白鋒利的牙齒,兩只粗壯的牙齒向兩邊吐露,借以表現老虎的雄威。但是嘴角做得彎彎向上,似有嘻笑狀,加上黑白相間的球狀眼睛,腦門上黑黑的“王”字,又叫獸中之王變得憨態可掬。
在沂水農村給小孩做的布老虎,用的是做衣服剩下的邊角余料,用料方便,色調鮮艷,在造型上夸張變形,重在寄情寓意,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特色,達到了怡情寄趣的目的。它不僅反映著農民意識和民間文化心態,還具有裝飾效果,強調喜慶色彩。特別有趣的是這種布老虎,除了虎頭上那個“王”字可以代表老虎的獸中之王身份外,那圓凸的眼睛,直端的耳朵,彎曲上翹的尾巴,粗短的腿和貓相差無幾。它既能使人感到虎的威猛雄壯,又能使人感到貓的嬌憨天真。圓鼓鼓,胖乎乎,十分討人喜愛。其主要風格特征:
山東境內的布老虎色彩多以紅、黃色為主,黃、紅色也是我國北方傳統文化中喜慶和吉祥的顏色。但沂水布老虎在色彩上卻不拘泥于黃、紅兩大主色調,也用黑、青、白、花、藍色土布及藍印花布料。色塊對比強烈,熱烈明快,使得整個布老虎形象鮮明生動。
另外制作布老虎的工藝也各不相同。如虎腹內部有的裝填鋸末、谷糠、棉花,也有的在虎肚子里邊充以蠶沙、艾葉或蕎麥皮、豌豆皮。沂水布虎的腹內填充物則有荊種子、桃枝、菊花、艾草、黃芪、雄黃、當歸、朱砂等各種中藥。除有鎮宅避邪之說外,還有祛風濕、強腦健腎、寧心安神、芳香驅蟲的功效。
布老虎的傳承發展
以布老虎為主打產品的沂水民間手繡技藝,已有百年歷史。由于受外界干擾少,因而形成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構圖簡練,配色明快,繡工精致,針腳細膩,樸實、勻稱、夸張、有較強的裝飾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布老虎這一民間藝術品也被外來游客看重,出售價格看好。許許多多的農村婦女把自己制作的布老虎帶往城里或旅游景區銷售,為振興經濟作出了貢獻。
馮驥才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進入市場后,有的地方就開始往布老虎身上添加亮片,所有的布老虎基本上跟明星大腕在舞臺上一樣,文化的豐富內容沒有了,文化的地域性沒有了,這是文化的一大損失。我們保護文化遺產,不是拿它發財,而是要留給后人共享。我們必須要讓后人知道我們原來的東西是什么樣子,它的源頭是什么樣子。
《周易·乾卦文》說:“云從龍,風從虎”,龍虎相合成為一個國家雄偉強盛的象征,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圖騰,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角度看,布老虎在藝術創作上,仍然要堅持集樸素與美觀于一身,要保持民族的精神和風格,依照民間美術和手工技藝的特點進行扶持、發展。(原標題:布老虎的傳說及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