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一直穿著娘親手縫制的虎頭鞋。記得兒時,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經常來找娘,為她們的孩子剪鞋樣,有時干脆讓娘代勞,做一雙精致漂亮的虎頭鞋。在別人嘖嘖稱贊娘心靈手巧的表情和言語里,年幼的我,隱隱感到一種自豪!
娘是村里公認的巧手。冬閑時節,鄰居的嬸子大娘沒有了忙忙碌碌的農事,都喜歡找娘一起做針線活。娘不僅能描善繡,還剪得一手好鞋樣。一張白紙,在娘的剪刀下,三轉兩轉,稍作片刻就變成一張精美雅致的花鳥圖案。別人敷在鞋面上,用花線一針一針按圖刺繡,就能做出一雙有漂亮圖案的布鞋。
娘最拿手的是做孩子穿的虎頭鞋。寒冷的冬天,娘在木板上,刷一層舊布刷一層漿糊,根據需要,刷成薄厚不一的“夾紙”;幾日之后,待其干硬,就能剪成鞋幫、鞋底和虎頭鞋的前臉。虎頭鞋做好鞋面,里面蓄好棉花,就要縫制最關鍵的“虎頭”了。根據鞋的大小,剪出前臉,剪成虎頭的形狀,在四周縫上黃邊兒;再用各色花布安上鼻子、眼睛和嘴巴;最后繡上幾根胡須,在腦門上繡一個“王”字,一雙精神十足、威風凜凜的虎頭鞋就擺在眼前了。虎頭鞋雖然粗糙簡陋、外觀土氣,但是孩子穿上既舒服又溫暖,顯得格外精神,討人喜歡。
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會縫制虎頭鞋,有的實在做不出,就找娘幫忙。常常幾個女人在我家溫暖的土炕上,圍坐一圈,一邊做針線活,一邊聊天嘮家常。有時聊到可笑處,大家不約而同仰天大笑,那溫馨場面,讓人久久不忘!娘手上戴的頂針,在陽光下隱約閃爍,偶爾把針在頭發里擦一下,又熟練地穿針走線,繼續縫制虎頭鞋。
村里和我年紀相仿的人,有多少人穿過娘縫制的虎頭鞋,娘也許記不清了。但蓄在虎頭鞋里的愛,卻是每一位母親永遠不褪色的深情。穿過虎頭鞋的孩子,從一路搖搖晃晃著蹣跚學步,慢慢到步履穩健再到健步如飛;走的花開花落,走的季節輪回;直到母親兩鬢斑白,皺紋布滿額頭,身體佝僂,每一個孩子,誰能忘記虎頭鞋里那些隱匿的溫暖深情?
時光流逝,歲月更迭。現在的鄉村,幾乎沒有孩子再穿那種土里土氣的虎頭布鞋了。各種做工講究、樣式新穎彰顯著洋氣的兒童皮鞋,花樣翻新,層出不窮。我想,再洋氣的皮鞋也沒有娘手工縫制的虎頭布鞋溫暖舒適,因為虎頭鞋里的每一塊布和每一朵棉花,都攜帶著娘的綿綿深情和溫暖體溫!(原標題:娘的虎頭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