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故事之一:黃帝和炎帝
2013/6/20 9:35: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在他以前,人類雖然已經開始前進,對事物已經有很多的發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個時期的激劇發展。在他以前,人類只是應付自然環境,人與人間很少可以紀念的事情。到他才有平蚩尤的故事,永久流傳下來。關于他的傳說,雖有不少,而荒誕離奇的也太多。我們只能作一個遠遠的透視。
黃帝和炎帝
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在那時,中華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許多部族,有兩個部族最有名:一個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農氏是他們的首領;一個就是偏居東方的姬姓部族,黃帝是首領。據說黃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孫,同出于一族,后來分散遷徙,一個住在姬水附近,一個住在姜水附近。日久年遠,兩部風俗習慣的差異,越來越大,變成兩個族類。繁衍擴張以后,再行接觸。炎帝神農氏這一支發展較早,他這個帝號名氏,含有在南方和長于耕種的意思。據說神農生于厲鄉,又說他生于列山之石室,稱厲山氏或列山氏(列又寫作烈。列、烈、厲,都是一字一聲之轉變)。厲鄉到春秋時為厲國,大概在現在的湖北隨縣北百余里。他的子孫在西周時有申、呂兩國,都在現在的河南南陽一帶。神農的故事都和耕稼有關,古時候平地多湖沼,不便居住。山地布滿了森林茂草,和野獸同處,由披獸皮、吃生肉的游獵生活,慢慢進到耕田食谷。五谷是從那里來的呢?自然是地下生出來的。地下那里來的種子?推源溯始,我們的古傳說,說“天雨粟”——從天上掉下來的。神農拿它來播種。神農怎么知道播種?他是生而使然,傳說他“三歲知稼穡”。這一族開始發展農業,他們的功勞,都由神農氏代表著,而神化了神農。他們開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燒山,燒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所以神農又叫烈山氏。他們開始大量吃植物的種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起吃某幾種植物或者可以治療,后來就推神農為植物藥的發明者,說他“救民病,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農業生活比較穩定,他們慢慢的擴展。當時自河南中部以東多沼澤,不適農耕,這一族順著豫西群山向北分布直到山西的南部。這一帶地勢較高,便于耕種,他們大概安居得很久(有的傳說說神農傳七十世)。東方的黃帝西來,兩個部族又融合混同。
古史上對于黃帝的稱謂,種種不一。他的帝號,又叫皇帝,又叫黃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為居“軒轅之丘”,稱軒轅氏。因為他是有熊國君,稱有熊氏。長于姬水,所以姓姬。他是少典國君的子孫,又姓公孫。其余還有黃帝氏、帝軒、黃軒、軒黃、軒皇等名稱。這些名字多半和他住的地方有關。他最初活動的地域約在現在的河南中部,后來到達山西南部和陜西邊境,《史記》說他“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這自然是游牧部落的常態。他是有熊國君,有熊是后來的河南新鄭縣,縣西北有軒轅丘,又有黃水,《水經注》說:“黃水出太山南黃泉,東南流經華城西。至鄭城東北與黃溝合,注于洧水。”黃帝的名稱或者和黃水、黃溝有關。太山又叫自然山,在新鄭縣西。有的書上稱黃帝為黃自然。據今想來,“自然”兩個字或是“有熊”之誤。新鄭附近還有許多地方都和他的傳說有關!肚f子》上說:“黃帝見大騩于具茨之山。”具茨山大概在現在的新鄭西禹縣北邊。又說:“黃帝登崆峒,問道于廣成子。”崆峒山在臨汝縣南六十里,臨汝西有廣成澤水。“黃帝既登崆峒,遂游襄城。”襄城在現在的襄城縣西!妒酚洝飞险f:“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之陽。”首山在現在的襄城縣南五里,西邊迤邐直接嵩、華。這些說法都足以說明黃帝活動的范圍!读凶印飞险f:“黃帝夢游華胥之國。”新鄭附近有華城,有華陽亭,就是古華胥國。古書上往往說豫州有華山,豫州現在是河南省,所說的華山,在洛水東邊,大概就是現在的嵩山。現在的登封、禹、密數縣間,古人稱做華,這里又是夏朝的興起地。我們現在自稱中華,從前又稱華夏,就起源于此。古時新鄭附近最多藪澤,水草豐盛,禽獸眾多,適合于游獵,黃帝當時是游牧部族,在那里最相宜。他這一族在文化方面比較落后。(原標題:黃帝的故事之一:黃帝和炎帝)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河南視窗 2008-03-19 作者:錢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