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幾個傳說
2013/6/20 14:41: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至于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一說,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說,岳飛遭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岳軍混合而食。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以后這個日子,百姓們都要煮臘八粥,懷念岳飛和岳家軍。宋代最盛行喝臘八粥,無論宮廷、官府,還是寺院、百姓家,都爭相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載:“十二月八日,即寺院與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還有一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羊,經常挨餓,一天他在房間里發現一個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燒熟充饑,便伸手去掏,掏到深處,發現里邊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積糧,他把這些雜糧煮成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后來當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厭了,臘八這一天想起當年的一鍋雜糧粥,就命御廚將五谷雜糧煮粥而食之,并賜名為“臘八粥”。 (原標題:臘八粥的幾個傳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