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名稱的來源
2013/6/20 14:39: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我國相沿成俗的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習俗叫做臘月。“臘月”一詞起源很早,據《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引《禮傳》:“周日大蠟,漢改為臘。”這就是說,臘月之說在原始社會從狩獵時期剛進入農 業初期的時候,即史前傳說的神農氏時代就開始了。相傳從周代起,我國民間已普遍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了。
臘,本為歲終的祭名。漢蔡邕《獨斷》:“臘者,歲終大祭。”古代農業社會,一切的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系。農民的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較忙的,只有在冬藏之季是比較空閑的。所以,人們常于大收成之后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祭祀祖先,祭祀司管風雨田農的神靈以及天地諸神以求來年豐收,避災迎祥。因為要祭神祀祖,便得去獵取野獸。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史記·秦本紀》中就有“惠文君十二年初臘”的記載。因為臘祭在十二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歷十二月叫做“臘月”了。
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為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
傳說,漢代以前,臘祭雖都在十二月,但日子并不固定,有時在月初,有時在月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說:“漢以戌日為臘,魏以辰,晉以丑。”后來,人們為了好記,又因多數人訂在戌日,戌日又正好是臘月第八天,應上祭祀八神的臘八,到了六朝,就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了。如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那時,若是祭前獵取的野獸很多,一時吃不完,就清洗干凈抹上鹽,風干起來,留著慢慢地吃,因為是臘祭剩下來的,所以叫作臘味。現在很多人不一定明了“臘”的來源和本義,但在冬季制作和食用臘味的風俗,卻倒是全國一樣的。
臘八節是春節的序幕,從這一天起,人們就準備過年了。民俗又叫小年。(原標題:臘八名稱的來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