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洛神》入選中國舞蹈荷花獎大賽
2013/6/20 15:54: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人民網河南頻道訊 月色溶溶,美神倩影,回味悠長,凄美雋永。作為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舞劇,由鄭州歌舞劇院打造的原創舞劇《水月洛神》用無可爭辯的完美征服了挑剔的上海觀眾,也繼《風中少林》之后,再次入選中國舞蹈“荷花獎”大賽。
鄭州歌舞劇院用短短5年時間,在體制創新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道路。《風中少林》和《水月洛神》的成功,也給河南乃至全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藍本。
守根:厚重的中原文化注入靈魂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1800多年前,三國時代文學名家曹植的《洛神賦》以其浪漫主義手法描寫了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鑄就了中國文化中的美神經典。《水月洛神》正是緊緊把握《洛神賦》的精髓,著意表現曹植性情深處的自由與浪漫,才讓我們體驗了跨越千年的唯美之戀。
該劇總導演佟睿睿多次表示,中原文化才是這部舞劇的靈魂。全劇以歌、舞、禮、樂、詩為載體貫穿,并使用傳統的十二面漢磚墻表達中原文化,用氣勢磅礴的河洛大鼓展現獨具中原文化的民俗特色,用水墨淡彩為主基調貼近“水月”這一淡雅主題,更好地烘托了曹植與甄宓之間凄美的愛情。
用編劇馮雙白的話說,“厚重的中原文化給《水月洛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原文化與現代藝術在美輪美奐的舞臺上交融,造就了《水月洛神》這部全新高度的舞劇大作。”
思變:改革創新走出發展新路
舞臺上,傳統舞劇的敘事模式被打破,夢境、幻境與現實相互交織;從天而降的白綾足足飄灑了一分半鐘,令人印象深刻;一張大幕承載了所有場景的變換;鐵血沙場、銀河閃爍、洛水淼淼,都依靠先進的LED屏幕和3D動畫表現;戲曲、芭蕾等多種元素也在舞劇中紛紛現出……諸多創新令專家和觀眾驚嘆:這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舞劇嗎?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歐陽逸冰說:“《水月洛神》是大氣的、史詩般的、真正向著21世紀中國舞臺藝術方向發展的舞劇。”
改革和創新并不只在舞臺上。鄭州歌舞劇院院長孫書杰說,鄭州歌舞劇院從成立開始就堅持實行投資主體股份制、市場運營項目制、創作人員委約制、主要演員簽約制、演職人員聘用制等一系列現代企業運作方式,并以劇目作為無形資產尋找合作伙伴,在改革的路上早人一步。
鄭州市文廣新局局長李憲敏表示,正是依靠改革的思路、全新的平臺和開放的胸懷,才把國內一流的專家請到一起,組建了一支來自全國的高素質舞蹈隊伍。“我們要在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古都,創建最具活力的歌舞劇院;要在中華民族最豐厚的文化沃土上,打造百年吟唱的經典歌舞。”
鑄魂:精品之魂貫穿始終
在今年8月舉行的第十二屆河南省戲劇大賽上,《水月洛神》一舉摘得河南文華大獎第一名。
榮譽的背后是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據孫書杰介紹,2010年12月該舞劇在鄭州首演后,半年多的時間里,主創人員廣泛征求學者、領導和觀眾意見,查找劇目不足,反思、梳理、修改、調整,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閉排練。他們還專程趕到文化部召開座談會,對下一步如何進行更好的加工打磨聽言納諫。
孫書杰說:“藝術創作精品化,精品演出市場化是我們一貫堅持的道路。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在市場上成功已經為《水月洛神》走向市場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據了解,《風中少林》自2004年10月首演以來,先后在海內外40多個城市成功演出200多場,收入2000多萬元。僅澳洲巡演就實現票房近2000萬元,已經完全收回投資。“在《風中少林》的帶領下,我們對《水月洛神》的市場前景也很樂觀。”孫書杰說。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評審委員毛時安表示,中原經濟的崛起首先是河南經濟的崛起,河南經濟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水月洛神》已成為表現鄭州歷史文化積淀的一張文化名片。(原標題:《水月洛神》入選中國舞蹈荷花獎大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