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夫到皇帝
2013/6/21 9:11: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人物檔案
姓名:劉秀 謚號:光武
生卒年份:公元前6年出生;公元57年逝世
陵墓:在孟津縣
初婚:29歲 皇后:郭圣通、陰麗華
不幸事件:父親早逝
政績:建立東漢,實現“光武中興”
劉秀,洛陽人的老相識了,“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一民間傳說前年曾在《經典洛陽》講述過,但那次聊的是“劉秀墳”,這次說的是劉秀這個人。
傳說中的劉秀,掛在老百姓嘴邊兒,有趣!
正史中的劉秀,站在史學家心坎兒,可敬!
一
公元前6年,劉秀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任何征兆表明,他日后會成為一位皇帝,而且是東漢的開國皇帝。
雖說他姓劉,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但他的父親只是個縣令。身為縣令之子,劉秀顯然不具備與皇帝之子競爭皇位的優勢。更何況,劉秀的縣令父親短命,在劉秀9歲那年就去世了,撇下劉秀兄弟姊妹3人,不得不投靠叔叔。
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史的發展印證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叔叔的關愛下,劉秀健康快樂地成長著,讀完了小學,又到長安太學游學,專攻儒家經典。學成后的劉秀沒有留在長安謀個一官半職,而是回到家鄉南陽郡(今湖北省境內),安心當了一名農民。
農民這個角色,劉秀認真地扮演了許多年,直到公元22年,他的哥哥劉 鼓動他造反。
造誰的反呢?王莽!公元9年,王莽推翻西漢,建立了國號為“新”的王朝。可是,他倒行逆施,托古改制,使本來已經大亂的社會更加混亂不堪。民眾苦不堪言,各地反莽斗爭風起云涌。公元17年,荊州一帶的饑民在王匡等人的帶領下發動起義,史稱綠林起義,更將反莽斗爭推向了高潮。
看到各地好漢紛紛揭竿而起,劉 坐不住了,他勸說弟弟劉秀:這年月,當農民沒啥意思,兵荒馬亂的,連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飽,咱哥倆不如勇敢地革命一回,說不定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劉秀一琢磨,認為兄長說得有理,倆人一合計,就在南陽郡搖起了“討伐王莽、光復漢室”的革命大旗。由于劉氏是西漢皇族,劉秀兄弟的這面革命旗幟舉得名正言順,再加上劉秀平時樂善好施,人緣不錯,這支隊伍發展得很快,不久就有了七八千人的規模。
起義,“一念之勇”足矣;成功,卻須經歷許多磨難。從起義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東漢政權、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劉秀身經百戰,九死一生。
二
劉秀很會打仗。
所謂會打仗,不但要有勇氣,還要有謀略,不但要懂得何時進攻,還要知道何時撤退,更得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劉秀,正是這么一個會打仗的人。
欒川縣有個名叫倒回溝的風景區,據說,這個風景區名字的由來,就與劉秀有關。那一年,劉秀兵敗,被王莽的大軍追得四處逃亡。當他逃到欒川縣一條山溝的時候,耳聽得追兵的喊殺聲越來越近,不由得心急如焚。當時天降大雪,地上的積雪越來越厚,看著自己留在雪地上的腳印,劉秀靈機一動,倒穿鞋子,往山溝里狂奔。王莽的追兵看到雪地上的腳印,以為劉秀已逃出山溝,便不再追趕,劉秀這才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為了尋覓劉秀的足跡,我曾專程去了一趟欒川倒回溝,眼前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半山腰的一塊巖石上有兩道長長的白色花紋,看上去像是一條平攤著的褲子。當地人說,那是劉秀逃命時在石頭上晾褲子留下的痕跡。
倒回溝的傳說也許不可信,但劉秀在昆陽之戰中表現出的大智大勇卻是可信的。昆陽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劉秀率領3000名敢死隊員,大敗王莽的42萬大軍,徹底瓦解了王莽政權。
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23年。那時,劉秀兄弟率領的起義軍已與綠林軍聯手建立了更始政權,并立劉玄為帝。農民起義軍兵分幾路,相繼攻下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郾城(今河南郾城),并包圍了宛城(今河南南陽)。王莽大為恐慌,調集42萬兵力,派王邑、王尋兩員大將率軍向宛城進發。半路上,王邑、王尋發現昆陽駐有起義軍,于是下令先圍困昆陽。
大軍壓境,昆陽城內軍心浮動,是守城還是棄城,起義軍將領意見不一致。在形勢最為危急的時刻,劉秀站出來了。他力排眾議,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爭取外援夾擊敵軍。說服了其他將領之后,劉秀帶著13名騎兵從昆陽城南門突圍,到郾城和定陵搬救兵。
很快,劉秀帶領援兵來到昆陽城外。他親自率領步兵、騎兵1000多人,在距敵軍營地四 五里的地方擺下陣來。王邑、王尋派數千人迎戰,劉秀身先士卒,率軍沖入敵陣,大敗敵軍,首戰告捷。這時,圍困宛城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攻下了宛城,但消息還沒傳到昆陽,劉秀并不知道。但是,為了鼓舞士氣,瓦解敵軍,劉秀故意寫了封信,稱“宛下兵到”,派人送往昆陽城中,又故意把這封信丟在路上。王邑、王尋看到這封信后,以為宛城的農民起義軍已經真的來到昆陽,心中十分恐慌。劉秀抓住這個時機,率領3000名敢死隊員,從城西渡河,直搗敵軍指揮中心,殺得王邑、王尋抱頭鼠竄。
昆陽之戰,給了王莽致命一擊,之后不到3個月,王莽就被起義軍趕下了龍椅。
按照正常邏輯,劉秀立下如此顯赫的戰功,應該受到表彰了吧?沒有!更始帝劉玄擔心劉 、劉秀兄弟影響他在農民起義軍中的地位,于是設下毒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劉 。
聽到哥哥的死訊,劉秀悲慟欲絕,他明白,劉玄下一個要對付的人就是他,要為哥哥報仇,先得保全自己的性命。劉秀強忍悲痛向劉玄謝罪,不談昆陽之功,不為劉 服喪,不與劉 舊屬來往,談笑、飲食一如往常。
劉秀的表現麻痹了劉玄,他暫時打消了誅殺劉秀的念頭。這之后,劉秀暗中擴大勢力,在馮異、鄧禹等人的協助下逐步占領河北,做好了脫離更始政權、建立統一王朝的準備。
三
公元25年,劉秀在 城(今河北省境內)舉行大典,建立了東漢王朝。同年10月,固守洛陽的綠林軍在劉秀大軍圍攻下投降,劉秀定都洛陽。
此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割據勢力遍及大江南北,社會四分五裂,處處是王莽留下的爛攤子。飽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渴望安定的生活,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了“漢室子孫”劉秀身上,希望他能夠光復漢室,扭轉混亂局面。
劉秀沒有辜負眾望,他一邊調兵遣將,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推進東漢王朝的統一;一邊推行仁政,以“柔道治國”,通過減輕賦稅、解放奴婢等政策穩定時局,安撫民心。此外,他還在洛陽城門外建立太學,選儒生為官吏,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劉秀評價甚高,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說他的功績超過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此番評價倒也準確,劉秀的治國才干的確不是一般帝王能比的,單是處理與功臣的關系這方面,劉秀的做法就比其他的開國皇帝高明。
開國皇帝與開國元勛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危及皇權。多數帝王碰到這種情況,會選擇過河拆橋的辦法,“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或殺或貶,將自己昔日的戰友打壓下去了事。也有的帝王“宅心仁厚”,有意與功臣同甘共苦,一味放縱功臣。這兩種方法,要么使功臣們心存疑慮,不得不起兵造反,另立旗號;要么令功臣們恣意妄為,形成新的割據勢力。
劉秀的做法是:將功臣們一分為二,區別對待。對那些有治國才能的功臣,仍加以重用,準其參議國事;對那些戰功赫赫卻缺少治國才干的功臣,不給實職、實權,只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這樣一來,君臣兩相安,大家其樂融融,皆大歡喜。
在限制外戚專權方面,劉秀也有高招。他下令,凡與外戚結交的賓客,皆依法治罪,輕者貶官,重者處死。這樣一來,那些有意與外戚結交的人便不敢輕舉妄動,而外戚們也不敢輕易招攬賓客了。
說到外戚,不由得想起了湖陽公主。湖陽公主是劉秀的親姐姐,仗著弟弟是當朝皇帝,飛揚跋扈,連她手下的奴仆也橫行霸道,眼里根本沒有王法。
有一次,湖陽公主府中的一名家奴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洛陽令董宣無法進公主府搜查,就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趁湖陽公主外出之機,抓住了跟隨她的這名家奴,并將其當街治罪。
湖陽公主大怒,她進宮向弟弟劉秀哭訴董宣的“惡舉”,要劉秀處死董宣。劉秀叫董宣進宮問罪。董宣不卑不亢,說:“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劉秀心知董宣無罪,但為了顧全姐姐的面子,要董宣給湖陽公主磕頭賠禮。豈料董宣是個犟脾氣,任憑內侍使勁兒把他的頭往地上摁,他兀自雙手撐地,挺著脖子,死活不肯磕這個頭。 劉秀見狀哈哈大笑,稱董宣是“強項令”,不但免了他的罪,還賞了他30萬錢,獎勵他執法嚴明。
在劉秀的苦心治理下,東漢王朝生機初現,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復蘇、人口增長的興盛局面,史學家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56年,劉秀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告慰祖宗了,就到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大典,祭拜天地,并把這一年改為“建武中元元年”,以示萬象更新之意。冥冥中似有天意,年號“更新”不到一年,劉秀就病逝了,他的兒子劉莊繼承皇位。
劉秀死后,文武百官根據他一生的作為,將他的謚號定為“光武”——“光”是光復漢室、光大漢業,“武”是克定禍亂、安定天下。“漢光武帝”這一名號,從此彪炳史冊!(原標題:從農夫到皇帝)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6-05-15 作者: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