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功與過(一)
2013/6/21 10:18: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武則天的一生都在全力守護著她的皇位,她重用人才,大量提拔出身民間的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張劍峰:今天我們講一下武則天的功與過。
武則天的一生幾乎都在全力守護她的皇位
張劍峰:唐太宗晚年,有一個女孩被招進了宮廷,她剛進宮的時候稱為武才人,唐高宗上臺以后,把她稱作武昭儀,永徽六年時,她稱武皇后,上元元年的時候,她稱天后,隨后就是武太后,再后就是武神皇,最后稱帝。這個人,就是人所共知的武則天。
張劍峰:武則天是一個女人,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一個女人想掌權是很不容易的,是要冒極大風險的,頂著極大的壓力,才能一步一步爬到頂峰,她們所走過的路,可以說是一條血跡斑斑的奪權之路。
張劍峰:縱觀武則天的一生,幾乎每一時刻,都在全力守護著她的皇位,從永徽六年她當上皇后開始,一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幾十年內,她一直在同存在的、或不存在的敵人斗。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她也一直在同反對力量,或者說是男權的擁護者們做你死我活的斗爭。而到了晚年,她的私生活,又成為千年以后人們爭論的焦點,那么武則天究竟是個怎么樣的人呢?她對歷史的發展,對唐王朝的延續是有功還是有過?過大還是功呢?我以我自身的角度,談談個人看法。
張劍峰:我不止一次的說過,人無完人,看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帝王將相從頭到尾都正確,沒有哪個掌權者不犯錯誤,我們經常說的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都是毀譽參半,所以武則天也一樣,這個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人們對她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
張劍峰:首先我們來看看武則天執政時期都有什么功績,政績都有哪些。
張劍峰:武則天活了83歲,掌權將近50年,從唐高宗年輕時就把握朝廷,一直到她改唐為周,建立了大周政權,最后晚年患病,被大臣們推翻,她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上承貞觀之治,下接開元盛世,既然她的治理時期能夠成為兩個社會繁榮時期的過渡點,其社會發達程度肯定不會差。在治理國家上,武則天都采取國家什么樣的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
張劍峰:首先我們來看看人口。李世民時代,由于隋末農民戰爭的破壞,全國人口才一千五百多萬人,到了李治時代,永徽三年時,李治進行過一次人口普查,當時全國的人口是三百八十萬戶。我們算,假設一戶五六個人,全國人口頂多也就不超過兩千三百萬,但是到了武則天時代,人口是六百一十五萬戶,也就是達到了三千多萬人,隋朝鼎盛的時候,全國人口達八百九十萬到九百萬戶,唐連續三代,才達到了隋的三分之二,可見當初建國時期,生產被破壞得有多厲害。但同時我們又可以看出來,唐朝這三代,人口一直在漲,直到武則天晚期,才達到了六百多萬戶,這說明什么呢?說明社會經濟在發展。
張劍峰:那么武則天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武則天親手寫鼓勵農桑的書
張劍峰:第一就是,武則天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她深深懂得,一個國家要想恢復元氣,達到繁盛,農業不可忽視。垂拱二年,她曾經寫過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兆人本業記》,這本書主要的內容就是勸農,鼓勵農桑,同時把農業作為地方官員的考核重點。武則天規定,地方官員對農業的管理,凡是能夠達到“田疇肯辟,家有余糧”的,獎勵,也就是說,如果你管理好,家家戶戶都有余糧,這樣的官員是要獎勵的。但如果你沒管理好,為政苛濫,戶口流移,也就是你管理的這塊老百姓都逃亡了,不會管理,對農民很苛刻,那就是要懲罰的了。怎么懲罰呢?輕則貶官,重則革職查辦。
張劍峰:歷朝歷代的皇帝重視農業的有很多,但是像武則天這樣親手寫出一本鼓勵農桑的書,上下五千年只有她一個。在她的大力支持下,農業的發展是非常快的,在封建時代,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業發展了,種地的人多了、農民多了,生活穩定了,人口自然也就增長了。但是,武則天還認為,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她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業生產的腳步,還實施了一項措施,那就是興修水利,武則天執政期間修了將近二十個水利工程,能夠查到的有十九個,極大的幫助了農業生產。
張劍峰:在長安地區,有一個渠,叫升源渠,武則天為了幫助長安地區的農業生產,把這個渠延長了,讓它引入黃河中游的歧水和隴山的隴水,進入長安灌溉農田。隨后,她又在江蘇漣水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個新漕渠,把淮水、漣水兩處給連接起來了,結果這一個工程,就讓江蘇海州、山東蘄州、山東密州的農田,都得到了灌溉。
張劍峰:十年以后,武則天又下令在湖州安吉興修水利,引水入堰,灌溉了大量農田,接著在四川彭州,也令人開鑿水渠,引沱江水入唐昌,也灌溉了不少農田,當地百姓受益匪淺。
張劍峰:武則天的水利工程不但在西部、南方、中部大量興修,在北方也有,河北冀州,就有兩處,一處是在衡水,叫羊令渠,一處在南宮,叫通利渠,這兩處水渠,對當地的農業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到武則天暮年的時候,還曾令人在山東濰坊興修了一個水利工程叫竇公渠,這條渠引白浪河水灌溉田地,長達三十立地,非常壯觀。
張劍峰:除了興修水利以外,武則天還一直在抓土地兼并問題,她曾經下令不準買賣世業田和口分田,什么叫世業田?世業田又叫永業田,比如你是個農民,到了十八歲以上,政府就給你一百畝地,其中二十畝,你是不用還的,直到你死了,這二十畝地也不用歸還國家,世世代代都可以種下去,這一部分田地,就叫永業田,又叫世業田,但是這部分田地,你不能隨便亂種,政府讓你種什么你就種什么,一般讓你種桑,如果這土地不適合種桑怎么辦呢?那就種麻。剩下的八十畝地干嘛呢?那八十畝,你就得種糧食了,這部分土地,叫口分田,你死后是要還給國家的,世業田和口分田,是當時農民的主要耕作對象,如果大量進行買賣的話,那農民豈不是沒地種?沒地種,要么就淪為佃戶,給別人去種地了,給別人打長工,如果你不愿意種地,不愿意成為佃戶,那怎么辦?就只有逃荒了,成為了流民。所以為了確保農業正常發展,武則天不讓農民買賣土地,禁止買賣這類田地。
張劍峰:除了禁止買賣農民的土地以外,武則天還干了一件事,就是搜尋“隱戶”,什么是隱戶呢?隱戶,就是為躲避徭役、賦稅,跑到別的地方去的農民,也就是我們后來所說的“流民”,按照現在的話說,盲流,她搜尋隱戶做什么呢?首先有不少的流民,跑到貴族豪門的府中,做了役工,給他們種田,那么武則天就把他們搜尋出來,不讓他們繼續給貴族豪門種地了,這樣就間接減少了貴族和豪門的耕種能力,沒有人給你種地了,你拉到府中的流民我都給找出來,不讓他給你種地了,這樣就減少了貴族豪門的耕作能力,這樣就避免了貴族豪門進一步的兼并土地。
張劍峰:雖然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武則天對農業昌盛的期待。
張劍峰:另外,對于解決流民的問題,解決隱戶的問題,武則天也有自己的辦法,她規定只要這些流民主動去自首,我就重新給你戶籍,你不是跑了嗎?不是消掉戶籍了嗎?只要你主動找到政府,說我還是想回家種田,那我就主動給你一個戶籍,給你戶籍之后,你可以在新的地方開荒種地,一年之內,免去你的賦稅和徭役,當然這個辦法是不能夠根本解決流民的問題,但是可以看得出來,武則天一直在為解決這個矛盾而努力,她確實是在動腦,在想,怎么樣解決這個事情。
張劍峰:對于軍糧的問題又怎么辦呢?唐王朝剛剛開始的時候,規定是從內地運糧到邊關地帶,但時間長了就挺不住了,為什么呢?道路行走困難,耗時長,有時候還被敵人襲擊,所以武則天時,她命令各地邊防軍就地屯田,自種自吃,自力更生,打仗的時候運輸也很方便,因為就是在當地種的田,不用輾轉千百里,費盡人力物力運輸,這些都不需要。
張劍峰:屯田政策也是武則天解決農業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這個政策一直被后來的統治者堅持實施。武則天的屯田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有多大呢?舉個例子,涼州地區屯田五年所收的糧食可以吃上幾十年。也就是說,你種了五年的地,你所打的糧食在以后幾十年的時間里,都不愁沒有軍糧了,打仗不愁沒有糧食吃了。
張劍峰:武則天曾經給唐高宗提出過十二個建議,當然,說建議是好聽,實際上,從她當時的地位來看,無非是走個形勢。哪十二條建議呢?一、勸農桑,薄賦徭,鼓勵農民種地,把徭役賦役減輕;二、給復三輔地,長安地區要經常的免除徭役,要給農民恢復生產力的空間和時間。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不要總是對外作戰,不要總打仗。四、禁止一切浮華虛偽的風習,動不動就蓋房子,動不動就顯得自己國力昌盛啊,這種虛偽的東西不要做、少做。五、要減省功費、力役,要體恤民力,不要老發動老百姓去做一些工程。六、廣開言路;七、杜絕誣害忠良的讒言,其實這種提法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表面化的東西;八、五公以下皆學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這都是為了凈化社會風氣所做的。十、上元以前的勛公已給告身者,不再復核取消,這就是為了吏治所做的。另外還有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這十二條建議雖然有些唱高調,但武則天把勸農桑和徭役賦役放在前兩位,可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張劍峰:農業是一切的基礎,在封建時代,農業強,則手工業強,國家經濟自然也就強。在武則天的努力下,唐王朝或者說她所建立的周王朝國勢是非常昌盛的,糧食堆積如山,可見武則天對農業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成功的。
武則天重用人才
張劍峰:除此之外,武則天還有一個貢獻,重用人才,大量提拔出身民間的官吏,由于這些人知道民間的疾苦,所以在處理政務上還算是比較清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張劍峰:武則天為了鋪平人才的選拔之路,她首先就做了一件事,哪件事呢?就是把《貞觀氏族志》給改了,改為《姓氏錄》,《貞觀氏族志》是個什么東西呢?初唐時期有四個豪門大族集團,山東士族集團、江左士族集團、關中士族集團、代北士族集團。其中最強的,就是關中士族集團,因為禮堂本身就是起于關隴嘛,起兵山西,關隴地區;其次就是山東士族集團,山東士族集團在政治上、軍事上沒有辦法和關中的士族集團比,但是山東士族集團是一個延續下來的老士族集團,它的社會土壤是很深的,當時所謂的山東五大姓,這五大姓是樹大根深,門檻非常高,連皇室他們都不放在眼里,所以李世民當時就不服氣,讓人寫了一部《氏族志》,就是剛才我說的《貞觀氏族志》,他寫這部《氏族志》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借著這本《氏族志》拔高關中士族的地位,借機貶低山東士族,所以李世民在《氏族志》里把關隴的李室放在第一位,皇室外戚放在第一位,而把山東山東士族放到了第三位,放到了比較低的位置。李世民對這篇氏族志還算是比較滿意的,但是他這個氏族志里雖然打壓了山東士族,卻抬高了關中士族,所以到最后呢,給人的感覺,還是士族門風占主導地位,因此到了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她對這個不滿意,怎么總是豪門大族占主要地位呢?難道我們民間出來的人就不能成就大事么?她不服氣。
張劍峰:武則天出身不是大族,她父親的名字叫武士霍(音),是商人出身,賣過豆腐,賣過木材,做買賣的,她母親楊氏還算是出身高貴,是隋朝貴族遂寧公楊達之女,但是封建時代女方再顯赫也不算啊,更何況楊氏還不是武士霍的元配,是后妻,人家老婆死了之后她才嫁過來的,所以武則天出身算是庶族,她一看到那些個高門大族,就生氣。
《姓氏錄》為大規模的選拔人才開辟了道路
張劍峰:生氣怎么辦呢?她就令人把《貞觀氏族錄》給改了,甭管什么關中大族也好,什么山東大族也罷,我全部推翻,重新寫成《姓氏錄》,把老武家,放在第一位,而且一口氣錄入了二百四十五個姓,兩千二百八十七家人,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兒,全錄進去了,這一來不打緊,什么山東士族,什么關隴士族,什么豪門大戶,影兒都沒了,上千年的幾百年的舊士族,反倒沒資格排在前列了,排進去的都是正在任職的官兒,這說明什么,這說明武則天執政時期,已經把豪門士族壟斷官職的局面,狠狠地給打破了。
張劍峰:為什么她寫個《姓氏錄》就有這個作用呢?我先問個問題,士族是什么東西?士族是一個特權階層,他們一生下來就是做官的,天生就是當官的命,祖上有幾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榮耀,所以他們這些后代都不用愁,世襲為官,在唐朝之前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選擇官員看什么呢?就是看你是不是士族豪門,當時士族豪門都有一個族譜,說我推薦一個人來當官兒吧,皇上就說,翻開他的家譜看看,一看,這個人是士族,那當官去吧,不是?那你一邊涼快去吧。
張劍峰:士族就是這么厲害,等到了李世民那兒,這種局面改了不少,出身不是唯一的標準了,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你未必就能當得上官兒了,但仍舊把出身看得很重要,關隴士族的后代只要一被推薦,一般都能給個官兒做,所以看起來,選拔人才的很大一部分依據在當時來講還是看出身。
張劍峰:可到了武則天這兒,全打亂了,什么出身啊,什么貴族啊,什么高門大戶啊,一概都不承認,只要你當官超過五品,我就承認你的地位,按照以往的士族選拔制來看,武則天這是亂搞啊,你要這么干的話,把上千年的大士族往何處放啊?哎,武則天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既然我不能讓士族的影響立刻消失,那我就徹底打亂它,什么人都可以進,只要你當了官,我都承認,這一下就徹底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官位由士族代代相承的潛規則。
張劍峰:其實武則天這個舉動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既然我老武家不是貴胄,不是高門大族,那干脆咱們全朝廷的人就都別當貴胄了。
張劍峰:武則天這個舉動,表面上看,是給自己出了一口惡氣,實際上看,是為大規模的選拔人才開辟了道路。門檻沒啦,限制也沒啦,你只要肯學習,肯上進,那就能當官。能當官,我就承認你的地位,沒有什么士族氏族之分了。所以接下來,武則天就開始通過科舉來大量地選拔人才,原來唐朝的科舉制度,分為常舉和制舉,什么叫常舉呢?常舉就是例行的考試,像什么進士,秀才之類的;制舉呢,就是皇帝突然需要用人了,臨時特招的考試,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政府部門突然招聘,這個部門的人手不夠了,我臨時從社會上招聘,相當于這個,這就是制舉。
張劍峰:武則天為了把門開得更大一些,除了常舉制舉之外,她又增加了殿試,隨后她又感覺這些個考試都是文科,管你什么常舉也好、制舉也好,殿試也好,大家都是寫文章,比的都是文筆,比的都是頭腦、思路。她覺得光考這些還不行,還缺一條腿,便又增加了一項考試項目,這就是武舉,武舉自武則天時代開始。增加武舉之后,做武將也要考試了,武則天這個舉動為庶族進入決策機構,進入特權階層打開了一扇大門,同時,也為國家選拔人才,增強內部治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劍峰:舉幾個例子,像有名的玄宗年間的宰相張說、張九齡,包括狄仁杰這樣的名臣,都是科舉出來的,后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本身就是武舉人。
張劍峰:這種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的方法,無疑讓社會出現了很大的進步,所以武則天時代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她這個舉措關系是很密切的。
張劍峰:好了,繁榮了經濟,使社會有了進步,人才得到了任用,能力得到了發揮,這是武則天一生中最大的功績,這個功績我們不能不承認的,雖然她是一個女性。可能有人會問,俗話說“富國強兵”,除了鼓勵農桑,發展經濟之外,她統治時期的兵強不強呢?國防怎么樣呢?對內是很不錯了,對外又會怎么樣呢?這個我們下節再談,這節就先講到這里。
張劍峰:謝謝大家。(原標題:武則天的功與過(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網易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