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武則天的功與過(二)

2013/6/21 10:20:17 點擊數: 【字體:

   
    張劍峰: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武則天的功與過,說一下第二節,在第一節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可能有人會問,俗話說富國強兵,除了鼓勵農桑,發展經濟以外,武則天時期的兵力強嗎?對內她發展的很不錯了,那么對外怎么樣呢?

    張劍峰:這個問題我認為比較復雜,不能用強與不強來回答。如果說武則天在對內統治的方面做得還算可以的話,那么她在對外作戰上,真的只能說是毀譽參半了。

    張劍峰:下面我就具體說一說武則天時期對外的交往情況。因為武則天是在唐高宗李治顯慶四年時就已經執掌大權了,所以她對外作戰的階段,應該追溯到唐高宗時代。

    張劍峰:唐高宗永徽二年到顯慶三年,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對外作戰,那就是平定西突厥汗國阿史那賀魯之戰,這一戰歷時八年,唐政府前后派出了三撥人馬,終于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也滅掉了西突厥汗國,這是在武則天開始參政之前發生的,到了顯慶五年時,唐高宗李治的身體不好,武則天就開始參政了,參政到第六年的時候,高麗發生了內亂,唐政府趁機派兵去平滅高麗,這是武則天在參政時期第一場大規模的對外作戰。

    張劍峰:這次作戰打贏了,把高麗滅亡了,可見此時的唐軍還是很精銳的,打仗也還可以。雖然這一仗是唐高宗同意打的,也是老進李績親自指揮,但是武則天也該有一份功勞,畢竟在那個時候,朝政大權掌握在她的手里。

    張劍峰:到了總章三年時,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強盛無比,那時候的吐蕃帝國非常強盛,為了與唐帝國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吐蕃帝國發兵攻打唐帝國西部,攻陷了安西四鎮,這時候武則天并沒有坐視不理,而是派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率軍去收復安西四鎮,薛仁貴這個人物大家都知道的,在小說、演義里經常出現,白馬王子。但是薛仁貴這一仗打的怎么樣呢?他打敗了,這是唐帝國吃的第一個大敗仗,雖然薛仁貴最后把吐蕃軍隊給逼和了,敗得不算慘,把吐蕃逼和。但是安西四鎮沒有收回來,西域的交通要道控制權讓吐蕃奪去了。

    張劍峰:在這一仗之后,武則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繼續出兵西域,但是對于東邊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以及剛征服的高麗,卻是頻頻派兵,攻打新羅,鎮壓高麗,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武則天一直沒有放棄對外擴張,在對外作戰的問題上,雖然一時沒有力量去收回西部丟失的領地,但是,她并沒有因此而消沉。西邊我一時可能沒有辦法收回來,但是東邊我已經占有的地方,已經征服的臣民,不能放棄。她的意志還沒有消沉。

    張劍峰:上元二年,為了重新奪回西域的主動權,武則天在今天的新疆和田西南,也就是當時安西四鎮的其中一個地方,設置了一個都督府。同時,對來講和的吐蕃使者,予以拒絕,不跟人家講和。為什么呢?當時吐蕃占領安西四鎮之后,派使者找到武則天來講和,說算了,事情都到這一步了,我們別打了。但武則天說,我不給你講和,除非你退出我大唐原來的勢力范圍,除非你撤兵,把安西四鎮都還給我,撤出新疆,否則沒得說,我們還繼續打。

    張劍峰:這時候的武則天還是非常堅決的想要收復失地,并沒有對吐蕃的入侵有畏難情緒。

    張劍峰:到了上元三年,也就是儀鳳元年時,武則天又派了劉審禮等十二個總管發兵西域,討伐吐蕃,但是到了儀鳳三年,這十二個總管率領的大軍全部失敗了,全軍覆沒,又打了個大敗仗,而且敗得非常慘,連主帥劉審禮都被俘了,最后死在了敵營。吐蕃從此以后在西部耀武揚威,屢次侵犯唐朝邊境,西邊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脫離唐朝,歸附了吐蕃。這對唐朝的局勢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李世民在的時候,西域的各個民族都是歸附唐朝的,都被李世民打服了,結果現在一看唐朝不行了,吐蕃強盛起來了,他們又紛紛跑到吐蕃那邊去了。

    張劍峰:這一仗失敗以后,李治也好,武則天也好,都不再打了,不再主動出擊了,而是變成了防守為主,為什么呢?難道說武則天當時被吐蕃打怕了嗎?這里面有個問題,一個是吐蕃的確相當強大,當時的吐蕃領土有多大呢?東面和唐朝接壤,南面到達了印度,西面直到新疆腹地,北面和西突厥接壤,大家可以想想,這是多大一片土地呀,這么一片廣袤的土地,包括青藏高原在內,全在吐蕃人的控制之下,可見它國勢之昌盛。

    張劍峰:另一個,吐蕃的統帥是非常厲害的,吐蕃的統帥叫欽陵,是松贊干布手下宰相祿東贊的兒子,也是宰相,吐蕃人把宰相叫做大論,所以這個欽陵,在歷史上又被稱作論欽陵,這個論欽陵很會打仗,當年打敗薛仁貴的就是他。在他的帶領下,吐蕃軍隊的戰斗力極其強大,唐軍屢次敗在他手下,所以有他在,西部也不好打;

    張劍峰:第三個原因是什么呢?當時大臣們也不同意連續出兵,因為敗仗打多了,死了不少人,生產受了影響,所以大臣們建議,停戰休養生息,但是,武則天并沒有真的打算和吐蕃講和,而是改變了策略,她對吐蕃的軍隊是以防守為主,能不打我就不打,打不過你我就不和你打,甚至吐蕃的贊普死了,她還要派個人去吊唁,還要跟人家裝裝孫子,示一下軟。但是對歸附于吐蕃的西突厥,武則天卻是毫不留情,調露元年九月、十一月,武則天兩次派吏部侍郎、禮部尚書裴行儉率軍討伐西突厥,打的就是西突厥背叛唐朝投靠吐蕃的部落,用兵達三十萬,大破西突厥各部,重置安西四鎮。這種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為什么在外交上會取得很大成功呢?因為吐蕃不可能總是把大軍駐扎在西域啊,有事兒他就來,沒事兒他就走,他一走呢,西域就只剩下這些投靠了他的西突厥部落了,那么作為武則天的策略就是,我扔下你吐蕃不管,我不和你打,直接去打這些歸附于你的西突厥部落,不是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嗎?你吐蕃不好打,西突厥總好打吧?所以果然,裴行儉大勝,安西四鎮又被重新設置了,西突厥也被降服了。

    張劍峰:所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武則天對西部的敵人,一直是沒有妥協的,一直在尋找途徑去拿回已經失去的利益。雖然幾次戰敗,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害怕,也沒有氣餒。

    張劍峰:永隆二年,西突厥又侵犯唐朝的邊境,武則天二話不說,又讓裴行儉出擊,結果這次又是大敗突厥人,其首領叫做史伏念,投降了,阿史德溫傅,另一個反叛首領,被活捉了,唐軍大勝。從這可以看出,武則天對西部的國防,還是毫不放松的。她一時沒能趕走吐蕃,這是不是她的責任呢?這不該是她的責任,因為對手實在是太強大,但是她能把吐蕃擋在西部,沒有讓對方繼續前進,并且趁機打敗了歸附于吐蕃的那些西突厥各部落,重新讓它們接受唐朝的統治,這也是一大功勛哪。

    張劍峰:接著永淳元年,武則天再派大將王方翼出兵討伐西突厥,又取得了勝利,加上這次,武則天在顯慶五年開始掌握大權以后,她已經打了六次戰役了,這次戰役,有四次都打贏了,兩次打輸了,打贏了的一次是對高麗,一次是對西突厥,打高麗和西突厥一共四次,都贏了;輸了的,全部都輸在吐蕃的軍隊手里了?梢哉f,在武則天和李治共同執政的這段日子里,武則天下令進行的對外作戰,基本上總體效果還不算很壞。雖然在西部經受了敗仗,但是在西北,卻有力的遏制了吐蕃勢力的發展,讓唐朝的利益沒有遭到更大的損失。

    張劍峰:那么在李治去世以后,武則天廢了皇帝李顯,獨掌大權,此時的對外作戰又怎么樣了呢?武則天作了皇太后以后,她一方面臨朝稱制,垂簾聽政,另一方面密切注意著那些反對她的人,那么這個時候,保住自己皇太后的位置,就成了第一件大事,誰反對她,她就殺掉誰,無論是誰,所以這時候的武則天把穩固自己的地位放在第一位去考慮,國防的事情,自然就排在第二位了。或者排在第三,反正排到后面了。

    張劍峰:這時候的武則天就開始犯錯誤,開始有過失了,而且這個過失還不算小。

    張劍峰:光宅元年九月,也就是武則天獨攬大權的頭一年,徐敬業起兵造反,武則天當時就懷疑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同徐敬業有勾結,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把程務挺給殺了。這件事對國防是一大破壞,程務挺是多次隨裴行儉出征啊,是一員非常善戰的將領,無故被殺,被殺之后西突厥各部的首領是彈冠相慶啊。

    張劍峰:接著武則天又將大將王方翼投入獄中,然后流放海南島,王方翼在流放的路上含冤去世,也死了。王方翼的死,對唐朝的國防打擊更甚于程務挺的死。為什么呢?王方翼經營西域多年,重置安西四鎮,就是在他的主持下進行的,正是由于王方翼的存在,使得吐蕃人無法繼續往西北擴張,此人的死亡,是唐帝王邊防無可挽回的損失。那么王方翼為什么被治罪呢?一個原因,因為他是已故王皇后的親戚,王皇后是李治的元配,曾經和武則天爭寵,被武則天害死了,這個王方翼就是她的親戚。而另一個原因,王方翼和程務挺當時的關系很不錯,他們都曾經是裴行儉手下的大將,那么程務挺被殺了,王方翼自然也不能留下。所以王方翼死后,被他重振的安西四鎮再次全部丟失。所以殺良將,對于國防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

    張劍峰:殺完了這幾個人之后,武則天又面臨著國內的戰爭,什么徐敬業、李貞,紛紛以匡扶唐朝宗室的名義起兵打武則天,她不得不耗費精力去平滅這些叛亂。同時又消耗更大的精力去進行內部大清洗,把這一切都忙活完了之后她才發現,原來的一班將領,在清洗中,被殺死了不少。

    張劍峰:現在已經忙活得差不多了,該殺的都殺了,該抓的都抓了。這時候她才又想起西部國防的事情,她覺著不行,這吐蕃老是在我門口列著,肯定不行呀,那還得打呀。而且吐蕃當時國內還出了亂子,剛剛平息,所以武則天想趁這個時候,去把西域被吐蕃占領的地方奪回來。但這時候她再回頭往自己人這邊一看,麻煩了,有經驗的將軍、有經驗的大將,被她殺了好幾個,找不到人來帶兵了,最后找了誰呢?只好找了文昌右相韋待價,文昌右相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官職相當于右丞相,是一個文官哪。武則天一時找不到人了,就找了個文官的頭兒去打仗,結果怎么樣呢?這位韋待價全軍大敗,氣得武則天把他流放了。

    張劍峰:這時候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短處了,為了一己之私殺了良將,結果無人可用。這就是武則天在對外作戰中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而且這個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她當時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這類錯誤她還會再犯。

    張劍峰:但是不管怎么說,危機暫時已經過去了,徐敬業也死了,李貞也死了,李氏的王族也被她殺得差不多了,也沒什么人敢再公開反對武則天,和她叫板了。所以冷靜下來,武則天還是覺得,應該繼續提拔人才,去收復失地,打敗吐蕃人。但是能用的幾個人都被她殺了,怎么辦?只有找新的呀,找來找去,她找到了一個大將,叫做王孝杰,這個人是久處邊關的一員老將。當然這個老,不是說他年紀老,而是說他有經驗,見識廣,在長壽元年十月,武則天派王孝杰趁著吐蕃發生內亂的時候,趁著論欽陵陷于內耗的時候,突然發兵,又一舉收復了安西四鎮,她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下武則天是大喜,說不出來的高興,所以為了防止安西四鎮再丟了,她派了兩萬四千人馬去防守這四個軍鎮,可見武則天對西部國防的重視。

    張劍峰:所以你說武則天她重不重視國防呢?她很重視,但是,當事關切身利益的時候,當她認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國防就放在第二位了。因此我們不能說她在對外作戰的時候表現是好還是不好,一方面,她屢次派兵西域,這就說明她不甘心屈居于人下,不甘心讓敵人堵著大門打,當然最后終于收復了失地,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她為了一己之私,殺掉大將,這一定是要批判的。

    張劍峰:如果說這個時候的武則天是好事壞事都在做的話,那么晚年的武則天在軍事上就開始頻頻地犯錯誤。

    張劍峰:萬歲通天元年,位于東北部營州城的契丹人造反了,相繼攻陷了許多地方,一直打到了河北,武則天幾次派兵圍剿,都打敗了,這次用兵可以說是武則天一生中非常恥辱的失敗,先是派了二十八個將軍去征討,結果大敗,再是派王孝杰去征討,王孝杰收復了安西四鎮啊,很厲害的啊,結果又敗,不但敗了,王孝杰本人都戰死了。最后再是派武懿宗、婁師德征討,還是不行,滅不了孫萬榮(造反的契丹人首領),后來請突厥首領默啜出馬,才滅了這次契丹人造反。

    張劍峰: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政府軍幾次攻打都失利了?一個是契丹人確實驍勇,很難對付,第二個就是武則天時代頻繁對外用兵,但她只是用兵,不練兵,士兵的戰斗力下滑很大,不要說士兵的戰斗力,就連有些將領,都非常怕死,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個是國內太平久了,東部的軍隊疏于訓練,戰斗力下滑,另一個,就是府兵制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府兵制和均田制是相互聯系的,武則天時期雖然頒布了很多法律法規,比如我前面說到的,她鼓勵農桑、禁止買賣世業田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她也沒有辦法徹底制止土地的買賣,兼并土地的現象還是會發生,土地被兼并了,均田制就被破壞掉了,均田制一被破壞,老百姓就沒有田了,農民沒有田種,那時候當兵可不是國家給你提供裝備啊,是你自己得花錢去購置裝備,那么你沒有田了,沒有田就沒有錢啊,那你拿什么購置裝備呢?久而久之,府兵制也被破壞了,府兵制一被破壞之后,士兵都不愿意打仗,部隊的戰斗力肯定下降。

    張劍峰:最后火油一點,能征善戰的將領被武則天清洗了不少,導致沒有人可以勝任剿滅敵人的任務。

    張劍峰:本來在山西到河北一帶,有一員大將是很勝任的,那就是黑齒常之,這個人打仗是非常厲害的,黑齒常之是唐朝名將,曾經幾次打敗突厥人,而且是主動出擊,如果他還在的話,我估計契丹人是不會鬧得這么兇的,但是這個人卻被武則天在搞清洗的時候給殺了,原因是被人誣告謀反。這個人一死,北部邊境再也沒有良將了,所以當契丹人鬧起來的時候,武則天根本找不到好的統帥,王孝杰雖然也很不錯,但是給他配備的副手,叫做蘇宏暉,太不是個東西了,打起仗來就跑,導致王孝杰孤軍奮戰,最后寡不敵眾。這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后期對于軍備,抓得懈怠了,將領和士兵的素質都下滑,這也是她的一個不得不承認的過失。

    張劍峰:接下來,她在北部邊境的國防上,又犯下了一個絕難饒恕的錯誤,是什么呢?契丹人造反的時候,她曾經邀請突厥首領默啜出兵幫她,結果默啜當時就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武則天把河西已經并入大唐版圖的突厥人,雖然是突厥人,但已經是唐朝子民了,驅趕到他的部落里為民,而且還要那里的農具、種子、牲畜等生產資料,也帶到那里去。武則天為了盡快剿滅契丹人,居然就答應了默啜,這簡直就是屈辱啊,要知道,突厥和唐朝一直是死對頭啊,你借突厥兵剿滅契丹人,本身就是與虎謀皮,答應自己的敵人,把自己的子民和生產資料、生產工具都給了他們,那又是什么?那簡直就是喪權辱國呀!但是武則天她就這么干了,所以說,武則天到了晚年以后,她的進取心和好勝心都下降了,結果默啜得到了這些人口、種子和生產工具以后,越來越強大,越來越難治。

    張劍峰:本來在黑齒常之還在的時候,突厥根本是占不到一點兒便宜的,默啜的哥哥叫骨咄祿,在骨咄祿做首領的時候,黑齒常之經常和他打,打了一輩子,但是骨咄祿從來沒有打贏過黑齒常之。結果武則天就因為猜忌,無故的把黑齒常之給殺了,給逼死了,突厥從這時候就開始坐大了,結果契丹剛剛平定,果然東突厥的默啜又鬧起來了,接連攻陷唐朝,或者說是當時周朝的定州、趙州,殺刺史,殺邊民,武則天實在沒有辦法,讓狄仁杰掛帥去攻打默啜,狄仁杰我們知道的,這是個文官啊,他當元帥,攻打默啜,可見武則天當時確實沒有將才可用了。結果狄仁杰兵馬沒到,默啜就跑了,臨走前殺害被俘虜的邊民萬人,有的說是數萬人,有的史書上說是一萬人,猖獗至此。

   張劍峰:終武則天一朝,都拿這個默啜毫無辦法,也沒有剿滅默啜,沒有良將,沒有精兵,拿突厥根本就沒辦法。所以到了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出現了這么一種狀況:國富兵不強。這個問題主要是府兵制的破壞、軍隊疏于訓練和缺少合格的將官導致的,這個問題什么時候才解決了呢?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才被解決。

    張劍峰:剛才我們說了,武則天濫殺將領、胡亂猜忌,好多能征善戰的武將都被她冤殺了,說到這里,我就要講一講武則天當政時期的另一個污點——酷吏制度。好,下一節,我們就講一講這個萬惡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張劍峰:這一節就到這里,再見。(原標題:武則天的功與過(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網易 2008-11-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武則天的功與過(一)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