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像]
[三顧茅廬圖 明佚名]
[古隆中牌坊 在今湖北襄樊]
劉備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被曹操擊敗后,四處漂泊,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后帶領關羽、張飛、趙云等將投奔荊州劉表,暫居江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親至襄陽隆中訪問隱居在那里的瑯珊名士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大政治家兼軍事家,人稱“臥龍”先生。劉備在荊州時,訪賢若渴,名士司馬徽和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隆中,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與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勢,并表明自己的心志后,求計于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提出“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統一全國的方略。諸葛亮仔細暢談了將來天下三足鼎立的形勢,建議劉備乘機奪取荊州、益州,以此二地為基業,占據險要地勢,然后與江東孫權結好,和西南少數民族融洽相處,在國內修明法度,整頓軍隊,發展生產,廣積糧草,充實地方實力,靜觀時局變幻,一旦時機成熟,馬上向北抗擊曹操,統一全國,完成霸業。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聞言大喜,于是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從此劉備十分看重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為劉備鞠躬盡瘁。諸葛亮成為劉備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為蜀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隆中對》也就成為指導劉備集團斗爭的路線。建安北年(公元212年),諸葛亮助劉備占據益州,終成劉、孫、曹三足鼎立局面。這就是后人所說的“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的故事。(原標題:劉備三顧茅廬 請出"臥龍"先生諸葛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