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膾炙人口,卻很少有人深究他的結局痛失于“三不納言”。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然而實踐證明,在尊重人才方面做出某種姿態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到底,始終如一。劉備就沒有善始善終,稱帝之后接連三次不采納諸葛亮的建議,導致被東吳火燒連營,逃遁白帝,托孤了事。今天的企業家要想真正通過人才戰略使企業安全渡過金融海嘯,更應當重視后者的警示意義。
劉備“三不納言”自布危局
劉備立足荊州,連取兩川,可謂眾望所歸。剛剛登上帝位的劉備正在需要致力于一統大業的時候,卻因關云長被東吳所害耿耿于懷,執意為其二弟報仇。面對不同意見,就連他一向敬重的諸葛亮的勸告也聽不進去,從三顧茅廬走到了“三不納言”的反面:
一不納先滅魏而后伐吳之策。關云長被害的消息傳到成都后,劉備便要“提兵問罪于吳”在孔明屢屢“苦諫”下雖然稍有隱忍,但是當他被擁稱帝后,第一道詔令便是“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趙云以先滅魏而后伐吳之策諫阻被拒絕,秦宓又以死相諫被囚,諸葛亮上表救秦宓,劉備看畢竟“擲表于地”。
二不納命一上將統軍伐吳之用。劉備伐吳之意已決之后,包括諸葛亮在內的重臣們在對是否需要劉備親統軍伍“御駕親征”又提出了不同意見。諸葛亮帶領百官到教場向劉備說明利害,建議“命一上將統軍伐吳”。這實際上是一種折中的做法,合情合理,但是劉備依然擇期出師。孔明送行回至成都之后,為不能勸阻“主上”東行而怏怏不樂。
三不納任何御敵布營之諫。也許因為政見上的分歧,劉備竟沒有在如何伐吳上與諸葛亮商定出具體的作戰方案。劉備外線出擊,速決不成,只好安營扎寨。在這樣一個由進攻到相持的重要關口,劉備竟不同任何人商量就作出了部署,移營夾江,橫占七百里。謀士馬良提醒他聽一聽諸葛亮的意見再做決定,劉備不以為然,連讓諸葛亮講話的機會都不給他了。雖然劉備看來同意馬良自去討教,但布營已定,為東吳陸遜火燒連營留下了破綻。
兵敗猇亭彝陵教訓深刻
劉備布下七百里連營之后,連東吳的武將都看出“可乘虛擊之”,何況都督陸遜。果然,不日劉備兵敗猇亭彝陵,七十五萬大軍僅存百余人。劉備窮奔白帝城,懊悔成疾:“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其實,不聽丞相之言只是表面現象,“三不納”背后的教訓更為深刻:
在進行重大決策時不可感情用事。劉備統軍伐吳,顯然具有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在理智與感情之間,被一個“義”字蒙住了雙眼。趙云講的很明白:“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劉備的回答卻是“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當他聽到張飛被害的兇信后,更是哀痛不己,“終日號泣”,沉浸于個人的感情中而難以自拔,在這種情況下親統大兵伐吳,做出的決策很難是明智的。
在多種矛盾面前一定要抓住戰略重點。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蜀國同時面臨著魏與吳兩個強敵,如果要進攻其中的一方就應當和另一方結成聯盟,至少要促使另一方保持中立。就戰略重點而言,正如孔明所分析的那樣,“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因為曹丕篡漢,神人共怒,劉備如趁勢“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在位高權重時切忌過于自信。劉備從三顧茅廬到三不納言,前恭后倨,是與其地位的變化分不開的。三顧茅廬的時候,他依附劉表,寄寓新野小縣,險些喪命檀溪。窮者思變,因而求賢若渴;而在“三不納言”的時候則貴為人主,位高權重。他這時候非常自信,很難聽得進不同意見。尤其是舉兵東下之初,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更加自以為是。當馬良建議他在怎樣布陣方面應請教諸葛亮時,他競說“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
白帝中道托孤前車可鑒
對于自己忘記了三顧茅廬的初衷,忽視了兼聽則明的古訓,劉備的悔恨無以復加,從羞見群臣到病入四肢。好在他痛定思痛,更加倚重諸葛亮,于是便有了白帝臨終“托孤”之舉。作為一種后事安排,劉備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要想在尊重人才方面善始善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在使用人才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人才的權威。尊重人才涉及到使用者與被使用者兩個方面的關系,使用者可以堪稱人杰;被使用者之所以被稱為人才,一定在某些方面有過人之處,當其過人之處被實踐證明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己的權威。這在特定領域內是正常現象,使用者不僅不必擔心這一定會對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脅,還應當從自己做起,承認、維護和服從這個權威。劉備臨終“托孤”,并“令嗣子以父事之”,就是要樹立諸葛亮的權威,使“后主”不至于像他后期那樣,只把諸葛亮當作“花瓶”或者“猴皮筋”式的“顧問”看待。
發揮人才的作用必須以必要的決策程序為依托。劉備移營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澗林木茂盛之處,系“主上自為,非他人之謀”。可見作出這個決策之前沒有征求過任何一個謀士的意見,這在現在看來屬于決策程序不科學。反過來說,要想真正發揮人才的作用,保證決策的正確,應當有必要的程序做保障。例如重大決策要經過專家論證、集體討論等等,防止重大決策的隨意性。不至于守著一個諸葛亮,犯下“兵家之大忌”之類的低級錯誤。
在采納正確的意見后應當努力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劉備在決定“剪伐東吳”之初,見孔明苦諫,也曾經“心中稍回”。但是經不住二弟張飛的一番哭拜,又被桃園之誓所動。由此可見,對人才的尊重也體現在對他們正確意見的堅信不疑,認真貫徹。當然,這除了要擺脫情感、裙帶因素的羈絆之外,還要排除同事的不滿和猜疑、競爭對手的謠言“反間”、意外事件的發生等復雜因素的干擾,等等。(原標題:三顧茅廬的劉備為何不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