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文獻表明:從西周到戰國初期,今河南南陽方城境內一直存在著繒國
《國語·晉語·獻公卜伐驪戎》“太子出奔申,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記·周本紀》也有同載。此載所述周亡史實發生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00年),說明西周時期存在著一個“繒國”。
《國語·周語·太子晉諫壅谷水》“有夏雖衰,杞、繒猶在”,此載所述史實發生在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49年),而據《左傳·襄公六年》所載,此時山東之繒已于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滅掉。這說明春秋時期,在山東蒼山繒國被莒滅國之后,在中原依然存在著另一個繒國。
《呂氏春秋·上德》“陽城君走,荊收其國。”此載所述史實,依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說明當時今河南方城一帶為陽城公封地?晣鴦t是在楚封陽城君時才遷往他處的。
二、繒國國都必在今河南南陽方城境內
《國語·鄭語》韋昭注謂“繒,申之與國也。”說明西周時期繒國與申國比鄰。聯系《左傳·哀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繒關”。杜預注謂“負函、繒關皆楚地。”“據江永《考實》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境內”。實證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時今方城境內有繒關。依據《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諸侯卑,守在四竟。”可知“繒國”國都必在今方城境內東北部“繒關”之西南、申國(今南陽)東北部的繒國境內。
《呂氏春秋·有始覽第一》中將“方城”列為天下“九塞”,說明早在戰國時期,“方城”作為關塞就已經名聞天下。1998年以來,筆者通過實地踏勘考察,在方城東北境內的拐河、獨樹、楊樓、古莊店等地先后發現了《鄂君啟金節》所載城邑“方城”、“夏路”和數處長城遺跡(拐河楚長城、獨樹小關口、五里坡楚長城、楊樓走馬嶺楚長城、關山楚長城等)。這些長城同“夏路”一起構成了春秋時期的關塞——“繒關”,作為春秋時期楚國憑借的重要軍事防御屏障,為楚國的發展壯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為繒國國都地望提供了旁證。
三、夏烈曲始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南八里橋一帶
《國語·周語·鄭人伐滑》中“杞、繒則大姒”,證明今河南省方城縣一帶依然存在著的繒國是姒姓,為夏禹的后裔。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則告訴人們在戰國時期河南信陽西南西陽一帶依然存在著一個侯爵繒國,而湖北出土的曾子 鼎銘文稱“惠于刺曲(烈)”,即《世本》所說:“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繒”,也是這個“繒(曾)”國確為姒姓的有力證據。
依據《辭源》,“繒”乃絲織品總稱。然作為侯國因“繒”命名,可見繒國因絲織技術著稱于世。今檢《尚書·禹貢》,可知方城在夏時境內已有“纖” 出現,并成為繒國的貢品。而《國語·齊語》“使貢絲于周而反”,說明春秋時期方城境內蠶絲生產已經聞名于世。方城境內不僅多處出土了新石器至夏代文物遺址,方城縣券橋鄉境內的八里橋夏代文化遺址內出土的夏代文物,文化特征與二里頭夏代文化相同,此遺址地望正與繒國國都所在方位吻合。另外,在今方城境內的古莊店鄉金湯寨、柳河鄉漢王臺、券橋鄉游方莊等地,也發現有夏代文化遺物,出土有甑底殘片。“甑”也為曲烈發明,這也從一個側面論證了這里是夏代“繒國” 的始封地。
據此可知,古代歷史上雖然出現過三個繒( 、曾)國,但追根求源實為一脈相承,均為夏禹后裔,姒姓。而今河南省南陽盆地北沿與申相鄰的方城縣境內的繒國,則是夏少康所始封的侯爵繒國,方城八里橋夏代遺址正是繒侯曲烈侯國國都所在地,是曾氏的唯一源頭。(原標題:南陽方城繒國是曾氏唯一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