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曾:堪稱文化大姓 曾氏家訓著名(河洛姓氏源流)

2013/6/25 14:21:30 點擊數: 【字體:


    全國諸姓中,曾姓排在第32位,比較靠前。但洛陽曾姓不多,偃師市不足50人。曾姓在河洛地區影響很大,南陽人有“天下曾姓出方城”的說法,曾姓人常來方城尋根。

  姓氏專家袁義達認為,禹繼承舜的帝位后,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稱夏后氏,姒姓。當時已流行炊器甑,發明甑的氏族稱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夏朝中期,甑器普遍使用,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他們活動于方城北的繒邱。后來,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繒(子爵),稱繒子國,仍在方城北,繒、鄫、曾3字古時通用,故也稱鄫子國。商朝初,鄫國北遷至新鄭與新密之間的潧水,商朝末,又東遷至河南柘城與安徽亳州之間的層邱(也作繒邱)。這期間,鄫子國是商朝的盟國,西周初周武王滅商后封鄫為子爵,北遷至山東蒼山縣西北。春秋后期,鄫國被莒國滅掉,其子孫以國為氏,后稱曾氏——這支曾氏已有4000多年歷史。

  看了這個觀點,我覺得太復雜,雖說古時繒、鄫、曾3字通用,但這國家遷來遷去的,讓人恍惚難辨,必會引起爭論。果然,近年來,山東人提出“天下曾氏歸蒼山”,南陽人提出“天下曾姓出方城”。

  方城的理由是:第一,繒是最早的曾國,繒國怎么來的?是因繒關而得名;繒關在什么地方?就在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第二,清代學者高士奇所著《春秋地名考略》上說“致方城之外于繒關”,說明繒關確實在方城,并不是他們胡謅的——因此,曾姓之根在方城,那里是曾姓起源地。

  袁義達還說,曾姓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時,移封諸姬姓諸侯國于漢陽一帶,穆王之裔封在繒邱,即今方城北的姒姓鄫國故地。曾國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為侯爵,國勢一度強盛。春秋初楚國強大,向北推進到淮漢地區,滅了申、霍等小國,曾國淪為楚的附庸,被迫東遷于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戰國初楚滅隨國,遷曾國于隨地(今湖北隨州),不久,曾國被楚國滅掉,國人以國名為姓,這支曾姓有3000年歷史。

  這說法也被一些學者否認:“歷史上從未有姬姓曾國君主、族人的后裔姓曾的記載,因此,說‘姬姓曾氏’是一個錯誤。”

  曾姓起源地盡管有爭論,但有一點很清楚:曾姓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后裔,這是可以確定的,而且曾氏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山東一帶,秦漢時才向河北、陜西、湖南、江西遷徙了一部分。到了晉朝,曾姓從江西向浙江、江蘇擴展,又向四川、廣東移民,唐末南下福建,清初進入臺灣。如此看來,曾姓的走向是一直向南,這使北方曾姓不斷萎縮,而江西、湖南、廣東的曾姓飛速增加,從宋朝開始,江西成為曾姓最大聚居地區。

  宋朝時曾姓有51萬人,明朝時有46萬人,當代曾姓人口約有680萬,占全國人口的0.54%。從明朝至今600年間,曾姓人口增長了十幾倍。 

  曾姓的重要特點是形成了“曾氏文化”,其中曾國藩所創的“曾氏家訓”最有名。曾國藩是湘軍最高統帥,清朝后期有思想體系的重臣,其家教成功點有三:第一,不提倡子女過早發財或成名。第二,不為子女謀求任何庇蔭。第三,主張身教重于言教,對讀書做人均嚴格要求。曾氏的教子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為天下諸姓所借鑒。

  曾姓是文化大姓,這從其堂號上便可看出來。比如“三省堂”,說的是孔子弟子曾參很注重修身養性,每天規定自己從三方面“自檢”:第一,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到了心?第二,與朋友相處,有沒有失信?第三,老師授過的功課,是否都復習到位?這即是“曾參三省”典故的由來。

  曾姓是文化大姓,也可從族譜上看出來。曾氏族譜保留了很多,僅上海圖書館就收藏有60部,另外還有139部散存于全國各地以及美國、日本圖書館。

    曾姓是文化大姓,從名人數量上也可以看出來!吨袊嗣筠o典》收錄曾姓歷代名人159名,其中多為“重量級”,他們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曾點,春秋魯國孔子弟子曾參,北宋宰相曾公亮、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南宋詩人曾幾,元朝散曲家曾瑞,元末明初道士曾義山,明朝大臣曾銑、畫家曾鯨(繪畫技法“波臣派”創立人),清朝湘軍統帥曾國藩,湘軍名將曾國荃(曾國藩之弟),清朝外交家曾紀澤(曾國藩之子),太平天國名將曾天養、曾立昌,民國小說家曾樸等。(原標題:曾:堪稱文化大姓 曾氏家訓著名(河洛姓氏源流))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2011-5-3 作者:孫欽良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曾氏的來源在哪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