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葆(1828—1862年),字季洪,后更名貞幹,字事恒。他在兄弟五人中年紀最小,但在父兄的影響和督教之下,并無驕怠之氣,自幼用功讀書,心志遠大,落落大方,“視人世毀譽,及書史褒譏媺,不甚厝意;不隨眾為疑信,時或詰難參伍,大破群惑”。在長兄曾國藩于1838年中進士之后,他的其他三個哥哥都發憤攻讀,曾國葆也不示弱,決心與兄長們一比高低,每日用功學習不止,在先生的督教之下進步較快。曾國藩1844年3月做官京城之時,寫信囑咐曾國葆:“每日亦須看史,然溫經跟要緊,今年不必急急赴試也。”就是說,曾國藩以自身經驗告訴曾國葆,應試科場必須全面掌握一切知識,先且不要打無把握的仗。曾國葆聽從長兄的囑咐,日益致力于文章,并常寄習作給長兄修改指教。曾國藩很誠懇地對其優缺點予以一一指出,“季弟文氣清爽異常,喜出望外;意亦層出不窮。書法亦有褚字筆意,尤為可喜”。但是,以后作文“務求才情橫溢,氣勢充暢,切不可挑剔敷衍,安于庸陋”。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學識“初基不可不大也”。曾國葆在向長兄請教讀書之法的同時,還常常求教做人之道。這正合曾國藩心意。他在一封家書中充分肯定曾國葆“天性篤厚”,但他又指出:“季弟信亦謙虛可愛,然徒謙亦不好,總要努力前進。”讀書與做人、修業與進德,兩者關系不可分離,都應有遠大的進取心。1847年曾國葆已滿十九歲,但尚未取得功名,心中不免有點消氣怠慢之情。對此,長兄曾國藩又給他指出,“此萬萬不可”。他在以當時許多名人中舉、中進士時年紀已較大的事例加以開導之后,鼓勵其“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計算遠近而徒長吁短嘆也”。在長兄的細心教誨之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曾國葆終于1848年8月參加府試考取第九名,取得諸生身份。但從此時后,曾國葆厭棄舉業,不肯繼續入學深造。他居家鄉一邊自學經史、練書作詩文,一邊十分老人,照料家務。并在給長兄的信中表示,要在自學中做點真正的學問,同時修養自己的品行。曾國藩對此并不表示反對,認為“季弟有志于道義身心之學,余閱其書,不勝欣喜”。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但“絕不系乎讀書之多寡”。他告訴曾國葆,“誠有志于此,須熟讀《小學》及《五種遺規》二書”。此外,其他有關書籍能讀固然好,不能讀也無妨。“可以為天地之完人,可以為父母之肖子”。1851年9月,曾國葆雖勉強參加院試,但成績不佳,從此之后他就在家進行自學。他在給曾國藩的書信中說:“竊以為人不可不常看圣賢之書,以為持身處世之本。”認為如迎合科場去讀死書、死讀書,并沒有什么益處。曾國葆的這一觀點,得到了長兄曾國藩的支持,父親曾麟書也不表示反對。
1853年初,曾國藩奉命在湖南省城長沙辦理團練。曾國葆隨同視事,并率練勇赴常德、寧鄉等地鎮壓會黨起義。曾國藩訓練湘勇于湘潭、衡陽時,曾國葆極力推薦楊岳斌、彭玉麟之才,可以用于水師統領之職。第二年,曾國葆率湘軍一部初戰于岳陽,兵敗。“貞幹自引咎,言諸將無罪”。隨后,曾國藩統帥湘軍水路各營出境援戰湖北、江西等地,曾國葆則離開軍營返回家鄉。在一些經商朋友的鼓動之下,他開始做起了小本生意,往來于衡陽、湘鄉、湘潭、長沙等地。對此,長兄曾國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1858年8月28日的家書中指出:“季弟生意頗好,然此后不宜再做,不宜多做,仍以看書為上。”在曾國藩看來,做生意容易把認得心術變壞,還是半耕半讀靠得住。讀書即使不去應考,也可以使人養成良好品行,變化人的氣質。是年11月中旬,曾國華戰死于安徽三河鎮之后,曾國藩又在家書中反復叮囑曾國葆:“明年出外,尚需再三籌維。若運氣不來,徒然慪氣。幫人則委屈求人,尚未必果能相合:獨立則勞心苦力,尚未必果能自立。”如果真正能做到委曲求全、吃苦耐勞,“則家庭亦未使不可處也”,希望他能放棄經商致富的打算。
曾國葆經過仔細考慮,決定棄商從軍,為兄曾國華報仇,與農民起義軍為敵。曾國藩得知這一消息之后又在家書中詢問:“季弟決計出外,不知果向何處?”并明確告訴他,如果要出山,就須選擇好人:“今日辦事之人,唯胡潤之、左季高可與共事。此外皆若明若昧,時信時疑,非季弟所能俯仰遷就也。”希望他能做到“擇人而事, 不可草草”。隨后,通過與兩位在外從軍的兄弟的商議,曾國葆于1859年春自湘赴鄂投奔到湖北巡撫胡林翼即胡潤之麾下,由胡遣臨率一千人自黃州轉戰潛山、太湖。后又入曾國荃大營,率所部功安慶,設計招降太平軍將領程學啟。1861年,太平軍陳玉成部與捻軍配合,構筑營壘于菱湖,與安慶城內之軍聯成一氣。曾國葆受命筑壘于菱湖以東,與湘軍水師配合作戰,經激戰攻陷安慶城。隨后,太平軍陳玉成部與捻軍采取一致行動,重兵設防集賢關,以襲湘軍后路。曾國葆奉命會和彭玉麟水師扼守菱湖,斷絕太平軍糧道。是年9月,湘軍攻克集賢關。曾國葆因功授同知銜。1862年2月,曾國葆授命率部進擊三山。因太平軍在此地重點設防,曾國葆陷入援絕境地,“乃以計招降三縣義民之陷賊者,噢咻而厲使之。得四千人,編伍約法,用破魯港,克繁昌,下南菱、蕪湖”。而其兄曾國荃率部于此時亦先后攻克東西梁山等地,“兄弟復會師,進薄金陵之雨花臺”。曾國葆因功又被朝廷特賜迅勇巴魯圖名號。由于長期征戰各地,曾國葆自揮師抵雨花臺之后,病情加劇,擬奏請回籍養病。但太平軍援軍大舉開進雨花臺附近,曾國葆被迫帶兵督戰,圍解之后病逝于軍中。“自大破援賊,晉階知府。命下而弟不及見矣!”事后,“追贈按察使,照軍營病故例議恤”。對于曾國葆的病逝,長兄曾國藩深表哀痛。除為其撰墓志銘外,還在挽聯中情深意切地說:“大地干戈十二年,舉室效愚忠,自稱家國報恩子;諸兄離散三千里,音書寄涕淚,同哭天涯急難人。” (原標題:病逝于軍中的曾國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