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為什么要“跳龍門”?
2013/6/25 18:01: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鯉魚跳龍門”,出自《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其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后人著述的《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
史書上也記載:當年大禹治水,疏導至黃河上游,被龍門山擋住。大禹勘察地形,覺得非把龍門山鑿開不可。但諾大一個龍門山怎么鑿呢?于是大禹選擇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從而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許多逆水而上的鯉魚到了這里就拼命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后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過龍門,就能變成在空中飛舞的龍。
民間也有關于“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里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一條大紅鯉魚自告奮勇地說:“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我先跳,試一試。” 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突然一團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呆了,不敢再去冒這個險。這時,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伙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的,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以李白的詩為證:“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其實,以現代科學很容易破解“鯉魚跳龍門”的謎團:“鯉魚”到龍門并不是為了騰躍成龍或是觀光風景,而是為了繁衍后代。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復雜,河道寬窄相間并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是鯉魚云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但是根據傳說,后人多用“鯉魚跳龍門”比喻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充滿斗志。正所謂“魚躍龍門就不同”嘛!(原標題:“鯉魚”為什么要“跳龍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燕趙晚報 20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