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張氏,廣居丁旺,黃帝賜姓,源遠流長。緬懷先輩,精忠善良,圣賢眾多,功高德望。勸我族人,繼承發揚,效郡報國,雍澤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讓,族和鄰睦,遵綱守常。禮信仁義,嫉仇豪強,慎婚傳嗣,家教有方。讀書習文,勤為農桑,禁戒非為,習武自強。
張氏家族歷代大遷徙
張姓起源于青陽,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現在的河南濮陽一帶)。西周后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更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于公園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
兩漢之際,張姓家族遷徙的出發點大體來講是中原大地(包括河東、河內等)和關中地區。中原是由張姓祖居的古冀州輻射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就是中央政權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較多顯赫的張氏大族。家庭的遷徙受到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有時候帶著選擇,有時候則是盲動,更有出于無奈被迫的原因,因此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合考察其千余年的歷史,可以發現張姓遷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大而言之,總的趨向是以中原和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周拓展,輻射到全國各地。小而言之,具體到某個州縣也是這樣,先是以某個城鎮,或以某個村莊為據點,然后向四鄰城鄉拓展。另一個特點是每一次大的遷徙行動都與政治有關,大多數時候是無奈的、被動的。西漢末年王莽當政建立新朝之時張氏祖脈在清河,后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
西漢末年,王莽當權,時元始元年九月,一祖帶領男婦族人眾多,過揚子江,分往衢州、撫州、福州、韶州(今韶關)、汀州(今福建長。、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后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張姓向西北的大遷徙,開始于東漢末年。其時天下大亂,中原、關中等地很多張姓人家西進到張理建立的漢中地方政權的轄地避難。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隨降歸曹魏政權的張魯。
更大一次遷徙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政權,多數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而且政權更替頻繁,征戰仇殺不斷,因此,中原、關中等地的張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樣,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到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避難,在前涼轄地形成了很多張姓大族,僅《晉書·張軌傳》中提到的張姓大臣將領就有31 人,其中涼州大族晉昌張氏張鎮、張越兄弟大有取代張軌之勢。高昌、樓蘭一些張氏大族的出現也與上述的遷徙有關。如《張禮臣墓表》中說:“苻堅肆虐,挺擾五涼,避難西奔,奄居右地。”又《張雄及其妻麴氏墓表》云:“跗萼散于前庭,波瀾流于右地,國家遂久,擗代不歸,故為高昌人焉。”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國家再度處于長期的分裂之中。
張姓先民活動的中心中原和關中地區,在270余年的時間內,始終處于戰亂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極度的破壞。為了求生,他們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一起背井離鄉,大量南遷,形成了歷史上規?涨暗娜丝诖罅麽。如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張韙在東晉初年就被迫離棄居留六世的家園,帶著妻兒隨晉元帝南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落戶。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戰亂中苦苦地支撐著,又堅持了三代,到其曾孫輩張安時,已是東晉南北朝之際了。張安實在忍受不了長期戰禍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遷襄陽。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落后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梁、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置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
樓蘭(今新疆羅布泊)張氏也大多是魏晉時期屯墾軍卒的后裔。樓蘭文書景元四年(263年) 載有兼將張祿,秦始三年(267年)有水曹督田椽張雕、功曹張龜。秦始四年(268年)則有鈴下張豐,客曹吏張撫、張鈞等。他們是由于中原戰亂而不能東返,只得留居當地的。其子孫至今還繁衍于西北大地。隋唐五代時期,與唐代同時的渤海國有很多張姓貴族。五代初年渤海國為契丹所逼,向東逃遁,有些張姓先民也就隨之從渤海灣地區北上關東。到代替契丹而起的金代,渤海族張氏就成為大姓,甚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張。這個時期張姓名人很多,遼代有朝陽人張孝杰、沈州(今沈陽)人張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來的遼陽人張汝霖、張汝弼兄弟,他們是名震一時的文武大吏,金代末年還有錦州人張鯨、張臻兄弟割地稱雄等。明清時有好些契丹、女真、滿族人改姓為張,他們跟隨馬隊征戰而流徙東北各地。
今東北地區的張姓還有一些是內地(主要是山東、河北)闖關東的人的后裔。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因饑荒戰亂而逃荒避難的人,他們或拖家帶口,尋覓生存之地,或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其創業立家更為艱難。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來蒙古族南下,這段時間全國經歷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兩淮、東南、嶺南地區流移,張姓情況也是如此。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區還伴有張姓東移或西移的行動,如南宋以臨安為都城,好些名門望族往往東移以迎合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如抗金名相四川綿竹人張浚就東遷湖南寧鄉,經過數代發展,成為大族。
元初、明初、清初,都有東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動,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還留有湘贛“老表”的說法。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今日張姓的分布,北方多于南方,絕對人數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最多。
張氏5種主要起源
1.出自黃帝之后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揮也成為張姓始祖。
2.出自黃帝姬姓后代。據《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如云南南蠻酋長龍佑那,被諸葛亮賜姓張。元朝末年蒙古將領伯顏帖木兒歸附明朝后,明成祖朱棣賜張姓。韃靼人哈剌爾敦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名隆善。另一個韃靼人奴兒為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賜姓張,名友。女真族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明成祖朱棣賜姓張,名志義。
4.其他姓氏改姓。如秦末韓國貴族姬良,謀刺嬴政未成,改姓為張,名良。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元代馬札爾臺歷經武宗、文宗、惠宗三帝,其后人伯爾格,乾隆年間定居岫巖,子孫都改姓張。赫舍里氏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扎庫塔氏、扎拉哩氏、愛義氏等清代全部改為張氏。藏、回、瑤、壯、侗、朝鮮、彝、苗、高山、阿昌、納西、僳傈等少數民族也都有張姓。
5.成吉思汗后人,有因戰亂避難于西南而改姓張者,始祖名張攀桂。其后代現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帶。(原標題:張氏家史淺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