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公元1633年至公元1640年,李自成先后四次登上豫西的一個小山坡觀望地形。他沒有想到,這個小土坡由此意義非凡,不但成為洛寧縣的一處旅游景點,而且成了洛寧游子心頭的一盞桔紅色暖燈。漂泊在外的洛寧人,驀然回首,目光便糾結了闖王坡上的秋云——故鄉的云。
很久以前,就知道洛寧有個闖王坡。
有個洛寧嬸嬸,嫁到偃師多年,每次向人說起家鄉,開頭總是一句:俺娘家就在闖王坡下,那里山美水美,坡下是大片的果園,坡上有棵歪脖子樹,李闖王當年在樹下望過地形……
這描述實在動人,我由此對洛寧闖王坡無限神往,總盼著有機會能到實地一游,嘗嘗蘋果,爬爬歪脖子樹。也是趕上了好運氣,喜得采訪闖王坡的機會時,正是果樹飄香的秋季。
一
坐在從洛陽駛往洛寧的汽車上,鼻頭似乎總聞見一股蘋果的清香——莫怪我讒,只怪洛寧蘋果名氣太大!想到闖王坡下果園成片,而自己將有可能親手從樹上摘果子,心情自是雀躍。
那一刻,我沒想到秋季對于闖王坡本身也有另一番意義,沒想到眼前竟是那樣一種寧靜致遠的美!
闖王坡位于洛寧縣王范鎮。王范鎮乃歷史名鎮,早在明未清初,已是豫西商貿重鎮,曾有“只知王范鎮,不曉永寧(洛寧舊稱)城”之美譽。
汽車七拐八彎,在鎮上穿來繞去,最終停在西北方一條土路上。鼻前的那股清香變得實實在在了——眼前赫然出現一大片果園,滿樹紅瑩瑩的蘋果壓在枝頭,那芬芳,那成熟,籬笆攔也攔不住。
果園的后面,是三座山。說是山,并不確切,不如說它們是丘陵。這三座丘陵手挽著手站成一排,給腳下的果園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著它們不受風沙侵襲。
路旁走過來一個婦女,看樣子像是當地的果農。向她打聽闖王坡的所在,她伸手一指中間的那座丘陵:喏,這不就是!猜想得到證實,自是歡欣無比。在果農的指引下,我們走上果園中的一條小路,開始攀爬闖王坡。
熟透了的蘋果仿佛小紅燈籠一般在面前晃悠著,觸手可及;腳下是芳香質樸的野菊花,黃的、紫的,漸染了整條小路。花果掩映之中,偶可見幾方墓碑,卻并不使人感到陰寒,反覺出幾分羨慕和溫暖:這樣的風水寶地,得能長眠于此,真是一種福氣!
一路走,一路想,不知道李闖王當年攀爬此坡,是何心情?那時,這里是不是也有果樹成林?是不是也有野花遍地?
二
闖王坡,紀念的是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知道吧?就是那個把崇禎皇帝逼得上吊,自己當了沒幾天皇帝就下臺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這李自成本是陜西米脂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也成為一名農民。但偏偏他身處的那個朝代發生了“意外”: 崇禎帝即位沒多久,陜西鬧了一場大饑荒,老百姓沒糧吃,官吏卻照樣催租逼稅,于是乎官逼民反,農民起義爆發了。
李自成少年時候就喜歡騎馬射箭,一身好武藝,渾身是血性。他帶頭殺了幾個胡作非為的狗官,帶著幾十個兵士加入了農民起義軍。由于此人有勇有謀,表現出色,沒過幾年,就成了農民起義軍里的頭號厲害人物,被弟兄們尊為“闖王”。
李闖王胸懷大志,一心想要推翻明王朝,解放全中國。他率領農民起義軍輾轉各地,奮勇拼殺,終于有一天,來到了河南永寧縣。這永寧,就是現在的洛寧。洛寧西接洛陽,北臨秦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拿下洛寧,洛陽便唾手可得。
據《洛寧縣志》記載:明崇禎十三年十二月下旬,李自成農民軍在進攻洛陽途中,二十一日攻占宜陽縣城,二十四日包圍永寧縣城,二十七日黎明攻克,時為一六四一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殺萬安王與永寧縣令武大烈。
在這段記載中,李自成仿佛有神靈護體,他一帆風順,所向披靡,輕而易舉就攻克了永寧城,而且不日即將“解放”洛陽。實際上,故事沒那么簡單!
洛寧人范石頭愛好文史,對闖王坡很有研究。采訪闖王坡前,我們曾深談過一次,據他講,李自成曾先后四次登臨闖王坡,在坡頂那棵歪脖子樹下觀測地形。換句話講,李自成進永寧,并非旗開得勝,義軍 經過四次殊死拼殺,才攻克了永寧城。
這第一次圍城,乃是崇禎六年,也就是公元1933年。李自成率領義軍攻打永寧城,遭到大官僚張磊的拼死抵擋。義軍不敵,北逃陜州。
時隔兩年,也就是公元1935年,義軍卷土重來。李自成派兵在縣城北邊設下埋伏,令200名輕騎兵進城誘敵。縣知事顏責孔不知是計,領兵去追,陷入包圍圈,衙門里的三個小頭目李三春等人被殺。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率十萬之眾直奔宜陽、永寧。明政府調集重兵,圍剿義軍。義軍寡不敵眾,眼看大難臨頭,李自成靈光一閃,巧妙地挑起了敵軍的內部矛盾,借敵人狗咬狗之即勝利突圍,逃往陜南。
至于義軍最后一次攻城的情況,可見《洛寧縣志》以上的那段記載。這一次,明兵部侍郎張鼎延組織地方三千人馬守城,本以為萬無一失,卻被城里的饑民攪亂了陣腳。 這些饑民聽說“闖王來了不納糧”,于是“打開大門迎闖王”。他們發動叛亂,把縣衙沖得落花流水,并把寨墻弄了個豁口,將義軍放進了城。結果,知縣武大烈與萬安王朱采輕被活捉,張鼎延在一口枯井中躲了三天,狼狽逃亡。義軍大獲全勝。
“李闖王劫貧濟富,不殺不掠,乃仁義之師,受人民擁護,所以能取得勝利。”范石頭說,“但有人故意歪曲歷史,把李闖王說成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惡魔!”
范石頭的氣憤,與洛寧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有關:話說李自成當年攻打永寧時,隊伍里缺糧食,于是四處轟搶,把老百姓的口糧都掠走了。他騎到北坡最高處的一棵歪脖子樹上,指揮著軍士,看見哪里冒炊煙就往哪里殺,直殺得百十里不見人煙。就這還不甘心,他又派人在村頭路口撒下銅錢,令軍隊沿路查看,倘若銅錢不見了,便證明附近有人,需得再開殺戒。
對于此類傳說,范石頭向來不屑,在他看來,這都是反動階級造謠生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是誰非,分得清。闖王坡上的闖王廟就是明證!”
三
范石頭口中的闖王廟,位于闖王坡半腰的一塊空地上。當地人因陋就簡,在坡上挖了幾孔窯洞,洞前擺個水泥砌的香爐,爐前再插一桿杏黃旗,便算完事。
陋廟卻有好香火。但見水泥香爐內沉著厚厚的香灰,那杏黃旗也是明艷艷的,顯見是最近才插上去不久。廟旁有塊闖王坡功德碑,看那碑文,這碑是公元2002年正月才立的。看來,闖王坡在當地人的心中頗有分量。
可惜廟門掛著鎖,難以窺得闖王神像。即便如此,也能證明范石頭所言非虛。人們不會浪費精力、財力去紀念一個惡魔。洛寧人愿意為闖王立功德碑,便足以說明這闖王是好人,是英雄——至少在立碑人心中是如此。
我們在廟前轉了幾圈,沒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正欲繼續登坡,忽聞一陣笑聲。循聲覓去,闖王廟不遠處竟然還藏著一座寺廟!寺廟很小,起名“極樂院”,乃佛教凈地。廟門口坐著兩個女居士,正在談笑。
我們覺得這個寺廟與闖王無關,正待離去,一個高大和尚出現了。他引起我們濃厚的興趣,令我們對這個小廟陡生敬意。
這和尚乃是極樂院的主持,也是極樂院唯一的和尚。但見他面色紅潤,氣宇軒昂,年紀輕輕,一表人才。更出人意料的是,和尚佛口一開,竟是標準的普通話。問他家在何處?答曰“甘肅”;何以離鄉背井,隱居此地當和尚?只說“阿彌陀佛”。
這個神秘的和尚,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更帶給我們不一般的驚喜:
極樂院的大雄寶殿非常古怪,殿中連一尊象樣的佛像都沒有,墻上卻貼著馬克思、恩格斯、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江澤民等人的畫像以及語錄。毛主席的那段語錄是這樣的:我們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與釋迦牟尼普渡眾生原是一個宗旨,我們要團結廣大的佛教徒,為人類的利益而認真工作。
這段話說得精辟,可以解釋共產黨人的這些畫像何以竟出現在佛殿中。洛寧人的氣量實在是大,不經意之間,便將“兼容并蓄”四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走出極樂院的時候,我注意到寺門上有副對聯,上寫“秋云留遠寺”。這五個字意境深遠,韻味無窮。眾人寂然,一時之間竟入了禪的意境。
冥想中,雙腳已踏上了闖王坡頂。坡頂有個涼亭,亭旁有個枯樹樁。看那樹樁的形狀,像是一棵古柏的遺存。左右瞅瞅,附近再無別樹。看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那棵歪脖子樹無疑。念及此處,不免心涼:這古樹,何以就落到如此下場?是風力摧殘,還是人為損毀?
這景象,不免使人聯想到李自成的境遇。他一開始出現,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的形象。正是這個形象,幫他贏取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使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最終逼死崇禎,推翻了明王朝。可是,得勝之后的李自成,并沒像當初允諾的那樣還政于民,他居功自傲,貪圖安逸,竟想要自己當皇帝。一切變得丑惡起來。吳三桂倒戈,滿清入關,李自成的皇帝夢彈指間灰飛煙滅。
失民心者失天下,李闖王沒有參破這個道理。闖王坡上,空留下幾多遺憾。
也只是歷史的遺憾罷了,一般的老百姓,不會對此過多糾纏。在多數洛寧人心中,尤其是洛寧游子心中,闖王坡始終是親切的。這親切,一半來源于幼時聽到的傳說,一半來源于對故土的眷戀。
秋風颯爽,白云在頭頂悠悠地飄過。俯瞰腳下,洛寧縣城一覽無余。試想李闖王當年登臨此坡,在樹下舉目四望,何等英姿風發。而今,古柏不存,唯余滿坡芳草萋萋,寂寞遙憶當年。(本報記者 張麗娜 特約記者 高文治)(原標題:洛寧篇:闖王坡上秋云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