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長相,“方額廣頤”,面如牡丹,堪稱“國色”;武則天的氣質,高貴典雅,直逼“天香”。真可謂:女王與花王媲美,女杰與花仙比肩。
可是,一直以來,民間流傳著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故事,說得有鼻子有眼兒的。其實,這只是人們根據《事物紀原》一書的記載演繹出來的。正史記載:武則天不但沒有焚燒牡丹,更沒有貶牡丹到洛陽。牡丹尋找適合自己的土壤,那是有規律可循的,不是武則天想把牡丹貶到哪兒就貶到哪兒。早在隋代,洛陽已經有牡丹了。所以,本文采用一段傳說和一段史實相對應的寫作手法,還牡丹真本色,述女皇之愛花情。
記得去年牡丹花會期間,有一天上午,我陪著外地客人在市區一個牡丹園賞花,忽然看見遠處過來一個華麗的儀仗隊,旌旗飄飄,翠幛搖搖,遠遠地看見一面長方形大旗,上寫斗大的“周”字。大旗前面有一頂華蓋,華蓋下面走動著一位雍容華貴的女子。游人中有人知道是咋回事,便說:“快看,快看,武皇賞花來了!”一時間,眾游客都朝這花團錦簇般的隊伍圍攏過來,小孩子在一旁蹦跳著喊:“武則天!武則天!”
這當然不是真正的武則天,而是我市為了烘托花會氣氛,找一些演員再現了“武皇賞花”場景(如圖)。這些演員是經過訓練的,他們穿上唐朝的服裝,迤邐而行,看上去還真像那么回事。尤其是“武則天”,頭戴皇冠,身著華服,面容端麗,在一群“宮女”的簇擁下緩緩走過花壇,卻也恰如其分。
這一場景,分明是在說武則天喜歡牡丹。但一直以來,在洛陽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武則天恨牡丹恨得牙根癢癢,恨不得一把火把洛陽牡丹都燒死。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牡丹又名隋朝花
武皇何曾貶牡丹
傳說:從前民間有個傳說,說是公元690年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后,隆冬時節大雪紛飛,長安城里一片潔白。大臣們討好地對武則天說:“萬歲治國有方,威震四海,如今天下太平,瑞雪紛飛,明年一定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里十分高興,她命宮娥擺開宴席,準備飲酒賞雪。不一會兒酒宴開始,武則天與大臣們有說有笑,一邊喝酒,一邊吟詩。她乘著酒興,走到院子里觀賞雪景,只見后宮院內白雪皚皚,花草樹木銀裝素裹,好一派清雅的雪景!可是,武則天突然覺得,這里到處都是白的,看上去未免單調,花草樹木也凋零了,心里就有了幾分不快。這時她已有幾分醉意,搖搖擺擺站立不穩。宮女們勸道:“天色不早了,萬歲起駕回宮吧。如果還有興致,明晨再來賞雪不遲。”
武則天也覺得難以支撐,就由宮女扶著回宮了。但她的心里還是有一點兒遺憾,就叫宮女拿來文房四寶,寫了一首詩: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寫完,她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第二天一大早,宮女們打開宮門,來到上苑一看:啊呀,只見滿園花開,萬紫千紅,竟像是春天來了!她們興奮地稟報:“啟稟皇上,上苑的百花連夜開放了!” 武則天覺得很奇怪:這大冬天的,百花怎能盛開呢?她走到案前一看自己寫的詩歌,全明白了——百花奉旨開放,我的權力還是大呀!武則天心中大喜,就帶著宮女們一陣風似的來到上苑。
再說上苑的百花,本來正在休養生息,準備來春獻花,忽然接到武則天的圣旨,命她們連夜開放,一個個驚慌失措,說:這可怎么辦?
只有花王牡丹不予理睬,她說:“花兒開放自有規律,隨時隨季而開,豈能違背天時亂開?武則天也太霸道了,怎么下了這樣的圣旨?眾姐妹且自管休息,不要理她!”
百花卻有些擔心,說:“姐姐您是花王,可以對抗女皇。可我們是普通花木,道行尚淺,不敢與她抗爭呀。”牡丹仙子冷笑道:“武則天再厲害,也不過是人間凡王,我看她能把我這花中仙子怎么樣!”說罷,牡丹仙子仍然在雪中靜養,不做開花的準備。而其他的花木,都慌慌張張地開花了。
話說武則天帶領宮女在上苑賞花,流連忘返。她看到百花凌雪開放,充滿生機,內心十分得意,慢悠悠地踱著步子,觀賞得很仔細。但她看著看著,似乎發現了問題——咦?那花木叢中,似有幾株花木披著霜雪沒有開放啊!仔細一看,她看清了:那些沒有綻放的花,全是牡丹!
武則天勃然大怒,說:“大膽的牡丹,竟敢抗旨!既然你在長安不開花,就將你貶到洛陽,讓你到邙山上與無數的墳墓為伍,永遠不得開花!”
于是,牡丹被武則天貶到了洛陽邙山。
史實:上面這段傳說,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武則天為帝之前,洛陽沒有牡丹。其實不然,史料《海記》中記載:“隋帝辟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飛來紅、一拂黃、延安黃……”據傳,隋煬帝見牡丹宛如美人,恨不得攬入懷中,便問花工:“此為何花?”答:“木芍藥(當時牡丹名)。”隋煬帝怒曰:“俗!送給我就該姓隋,以后稱之為隋朝花!”所以牡丹又名隋朝花。
去年出版的牡丹專著《洛陽牡丹》一書中,在論及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這個傳說時,寫了這樣兩句話:“武則天貶牡丹是否確有其事?詩倒是真的,但故事純屬虛構。”該書作者徐曉帆說:“武則天寫的這首詩,題為《臘日宣詔幸上苑》,被收錄在《全唐詩》中,確系武則天所作。但這首詩作于公元691年,已是武則天在洛陽建立大周、當上皇帝的第二年。當時她已定居洛陽,不在長安,怎么能把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呢?”
多種版本的史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這“始于隋”已經說明,早在武則天出生之前,洛陽已經有牡丹了——所以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一說不能成立。
女王向來愛國色
洛陽地脈最宜花
傳說:話說武則天把牡丹貶到洛陽之后,那一株株可憐的牡丹,就在邙山上與無數的墳塋為伍。但洛陽人愛花,看到邙山上添了一種新花,家家戶戶都來移栽。牡丹仙子不負洛陽人,次年,各色牡丹競相開放,邙山一片姹紫嫣紅。
這時,武則天也來邙山春游。她看到山上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就催促車輦加速,到跟前去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她嚇了一跳,牡丹開花了!根本沒有把她的圣旨當一回事!那么多人來看牡丹,不正是讓自己難堪嗎?
武則天很沮喪,只好順便看看洛陽牡丹。只見洛陽牡丹與長安牡丹有所不同,千層葉瓣,萬種顏色,小的如月季,大的似葵花,千姿百態,嬌艷無比,真真喜歡死人!
可是武則天不喜歡,反而很生氣,她還記著去年冬天牡丹抗旨之事,于是說:“好一個牡丹,你在長安不開,跑到洛陽來賣弄風騷、招蜂引蝶!我要把你燒死!叫你斷種絕代,看你還顯擺不顯擺!”
于是她命人放火燒山。游人一哄而散,牡丹被大火包圍了。
放火之后,武則天就怒氣沖沖地回宮了。次年春天,她又來到邙山,想看看牡丹的焦枝枯葉。但她看到的卻是開得更加嬌艷的牡丹,前來觀賞的人也比頭一年多。她彎下腰來細看那枝葉,雖然帶著火燒的印跡,但根莖粗壯,花葉茂盛,生機盎然。洛陽百姓告訴她,牡丹被火燒過之后,生命力更加旺盛,變成了焦骨牡丹。
武則天被牡丹的堅忍所折服。她嘆了一口氣說:“牡丹不屈服,焚后猶自開,看來這是天意不可違,民意不可欺啊。唉,朕已經老了……”
史實:上面這段傳說,說的是牡丹被貶到洛陽之后的命運,核心問題有兩個——其一,武則天恨牡丹,恨不得一把火把牡丹全燒光;其二,牡丹在洛陽興盛的原因,是洛陽人愛花成性,家家移植牡丹,遂使洛陽牡丹繁茂似錦。
歷史告訴我們,武則天不但不恨牡丹,還非常喜歡牡丹。史書《牡丹賦》中記載:“天后之鄉,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看,武則天看到上苑的牡丹花稀缺了,不惜把自己家鄉的牡丹挖過來補栽,看來她是須臾離不開牡丹花的。據徐曉帆考證:“把洛陽牡丹發揚光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但自武則天后,洛陽牡丹始盛,這是古人的公論。”因為隋代雖有牡丹,但隋末戰亂將其毀之殆盡。唐初政治中心在長安,洛陽牡丹沒有大的發展。到了武則天稱帝并建都洛陽,社會漸趨穩定后,洛陽牡丹才得以點綴太平盛世,繁衍生息。
至于上面說到的第二個問題,徐曉帆說:說洛陽人愛花這是說對了。洛陽人確實愛花成性,而且特別喜歡牡丹,喜歡到啥程度呢?干脆直呼牡丹為“花”。宋代學者邵雍說:“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這說明洛陽人主觀上都是優先發展牡丹的,但光是主觀重視還不行,還需有客觀條件。洛陽的地脈,似乎特別適宜牡丹生長。2004年4月,河南省地質調查院和洛陽市地礦局公布了一項新的科研成果:經過對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專家發現洛陽一帶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中,錳、銅、鋅、鉬等元素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其中錳的含量竟然比其他地區高出20倍。這些元素對牡丹的生長特別有利,所以民間有“種植好牡丹,必取洛陽土”的說法,這也正是洛陽牡丹一旦移到別處,不是栽不活,就是不開花的原因,用歐陽修的話說,就是“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牡丹確實鐘情洛陽這片土地。
雖然傳說與史實有出入,但二者并不矛盾,說白了,都是夸贊洛陽牡丹好——牡丹好,武則天也不賴,她發展了洛陽牡丹,這功績還是要給她記上的。(原標題:女皇武則天系列——花之情仇 武則天與洛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