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 網上圖片
現在正是牡丹花盛開的季節。牡丹花別稱“洛陽花”,因為洛陽牡丹名揚天下。但洛陽牡丹,是從宋朝以后才開始出名的,宋朝以前,特別是唐朝三百年的天下,牡丹花則以唐朝的首都長安最為出名。為什么后來牡丹花又會變成“洛陽花”呢?除了宋朝以后洛陽牡丹的品種的確奇絕無比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使其更加出名:一個是民間傳說與武則天有關,另一個則與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有關。前說是小說家之言,后說則是史學家之論。
牡丹花與武則天的關系,原出宋人筆記《事物紀原》:“(唐)武后詔游后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于洛陽,故洛陽牡丹冠天下。”從此以后,人們形容洛陽的牡丹花時經常說“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但這些都是宋朝以后的事。當唐朝盛世時期,其首都長安的牡丹就從來沒有衰敗過。可以說,有唐一代,中國的牡丹花始終是以長安為中心。歷史上中國詩人所歌頌的牡丹花詩詞,也是以唐朝最多最好。而這些詩詞所描寫的牡丹,幾乎都是“長安牡丹”,并非 “洛陽牡丹”。
唐朝的“長安牡丹”,是以開元天寶以后為最繁盛。史家所稱的“開元盛世”,也正是中國牡丹第一次的“盛世”時期。而武則天,則是開元天寶以前的人,這說明所謂武則天貶牡丹至洛陽而使洛陽牡丹冠天下,實屬無稽之談。
唐開元以后,長安牡丹之盛,李肇《國史補》中有記述:“京城(指長安)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一本有值數萬者。”白居易也是開元天寶以后的詩人,在他的《買花》詩中寫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賣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真是一首十分珍貴的牡丹史詩。從這一首詩中,不但可以看出唐朝長安牡丹花市景況,而且也生動地描繪了唐朝長安市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尚。古代的長安人民是如此的愛花,特別是牡丹花盛開的時候,市民們那種爭先恐后的觀花、買花、護花、賣花的熱鬧場面,本身就反映一種高雅的生活情趣。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中優良的傳統。
長安是唐朝的首都,古代的首都就是如此重視牡丹花。大概歷史上一度把牡丹當作中國的“國花”,“國色”也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劉禹錫的《賞牡丹》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可見古代長安人民是如此熱愛牡丹花的。
在唐詩中,盡管有大量描寫牡丹的,但最著名的莫過于李白的《清平調》三章了。說起來這還是“遵命文學”呢!原來李白是“遵”楊貴妃之命而作的。據《摭異記》的記載,開元中,正當御花園的沉香亭前牡丹盛開之時,李隆基和楊貴妃一同前來賞牡丹,同時挑選了最好的梨園子弟奏樂唱歌。當時楊貴妃感到過去的歌詞太陳舊了,聽厭了,于是立即宣召李白進宮,寫了新的歌詞《清平調》三章。盡管這是“遵命”而作,但是李白畢竟還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詩人。他并沒有把皇權貴族放在眼里。在歌詞中仍然表現了詩人的一種蔑視權貴的骨格。“一枝濃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在這里用 “飛燕”來暗指楊貴妃,認為楊貴妃怎么打扮也比不上牡丹花的美麗。這當場使楊貴妃感到大煞風景!
在歷史上,洛陽牡丹之盛,則是唐朝衰亡以后的事。北宋時期,長安不再是國家的首都了。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洛陽、開封一帶。這時恰恰又有一位大文學家歐陽修編撰了《洛陽牡丹譜》、《洛陽牡丹圖》和《洛陽風土記》三本有關洛陽牡丹花的專著,特別在其中的一篇《洛陽牡丹品序》的文章中,對洛陽牡丹大加贊賞,等于替洛陽牡丹做了一個絕妙的“廣告”,從此洛陽的牡丹才算真正的名冠天下了。所以洛陽的牡丹并不是因為武則天的故事而出名,實際上是由于歐陽修的文章而出名的。(原標題:洛陽牡丹與長安牡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