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林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六大姓,占漢族人口的0.18%,人數約在1400萬人左右。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較高。在臺灣有180萬人以上,占總人口的9%,排名第二,僅次于陳姓,所以在東南沿海一帶有“陳林半天下”之美稱。林姓最早出于上古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帝嚳與有 氏之女簡狄生下契,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林姓出于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此外,林姓也還有其他一些分支,如姬姓之林、改姓之林等。林姓最早在河北發展,秦代曾遷居山東,到西漢時有林姓遷徙到四川,三國時,中原林姓遭政治迫害,大師南遷,到達江浙一帶,到西晉未年,已經發展到了福建,唐代開元年間,到達臺灣。近現代以來,林姓后裔更是遍布海內外。無論走到哪里,林姓人始終不忘祖根,他們對祖居地河南始終懷有濃厚的感情,林姓遺跡在今河南省的內黃、淇縣、衛輝一帶。
據史料記載,林姓的來源有多種:其中一支來源于帝嚳后裔殷王子比干;另一支來源于東周平王的庶子林放;還有改姓,如柴、李改林姓和南北朝鮮卑貴族丘林氏改為林姓。
源于帝嚳后裔比干子姓的林姓
殷代末年,王子比干因冒死勸諫殷紂王而被殺。周武王滅商以后,加封比干墓并且賜比干的兒子堅為林姓。所以源于比干的這一支林姓不僅在時間上早于其他兩支,而且在規模、影響上也遠遠大于另外兩支。這一支林姓先祖帝嚳,發源于河南省內黃縣;始祖比干起源于今河南省的淇縣和衛輝一帶,另外兩支形成于今河南洛陽一帶,由此看來,盡管林姓源起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祖根在中原卻是無可懷疑的事實。
作為林姓始祖的比干在史書中有較多記載。《史記·宋微子世家》說比干是殷紂王的親戚,說明他是商代王族的宗室,地位是顯赫。唐代溫彥博所著的《林氏正宗源流》中說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帝已的弟弟。后代許多林氏族譜也都稱比干是殷代帝丁的兒子,帝已的弟弟,帝辛(也就是紂王)的叔父,并且還以每年的農歷四月作為比干的生日。
商代末年,紂王即位,他曾率兵征伐東夷與淮夷,大獲全勝。當時的民謠稱“紂王江山,鐵桶一般”。可見他統治的穩固。傳說紂王英俊魁梧,力大無窮。戰爭結束,班師回朝以后,紂王就在沫邑(古地名,今河南淇縣)建造了許多離宮。從地理形勢來看,這里東臨淇水,西依太行山,土地肥沃,老百姓安居樂業。紂王在他的豪華宮室內一天到晚歌舞升平,所以沫邑又稱“朝歌”。由于紂王沉于宴樂,不理朝政,對妃子妲己寵愛有加,整天尋歡作樂,將宮苑內的鹿臺裝飾得富麗堂皇。紂王不僅自己享樂,還創造酷刑殘害百官,排除異已,著名的“炮烙之刑”便是他的“發明”。這樣一來,滿朝文武人人自危,都好象大禍就要臨頭一般,誰也不敢亂講話,殷的統治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此時的紂王已經眾叛親離,文武百官自己保命要緊,哪還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盡忠呢?
紂王的長兄微子對殷紂王的荒淫無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次勸諫紂王,但卻沒有任何效果,于是憤然離開朝歌,遠走他鄉。紂王的叔叔箕子也極力勸諫,結果被紂王關了起來。面對這種情況,其他朝臣便都啞口無音,再也不敢說話了。但作為王室宗親的比干,他不能對這種局面坐視不理,于是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向紂王講諫。他說:“作為臣子,我不得不以死來抗爭了。”他還說:“主上暴虐,臣子不進諫,是不忠的表現,怕死不敢說話,是怯懦的表現。發現君王的過錯就極力勸諫,不被采納就去死了,是最大的忠心。”在這種“忠臣”思想的支配下,比干不顧自身安危,連著三天進宮直諫,紂王惱羞成怒,將比干剖腹挖心處死。此后,比干便成為千古忠臣的典范。
在河南淇縣、衛輝一帶流傳著許多有關比干的傳說。據說比干被剖心后,離開朝歌南行到心鄉(新鄉)去補心,走到牧野荒郊的時候,遇見坦己變化而成的老婦在街邊高聲叫賣無心菜。比干問:“你賣的什么菜?”老婦答:“無心菜。”比干又問:“菜無心能活,人無心能活嗎?”老婦回答說:“菜無心能活,人無心立死。”一語道破天機,比干頓時口吐鮮血,倒地而死。接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卷土成墓,將比干埋葬了。這座號稱“天葬墓”的比干墓,經周武王加封修整,位于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內,古朝歌之南。比干墓所獨有的“無心菜”,至今仍生長在比干墓周圍,它有三個葉,而無心,據傳說由比干的七竅丹心所化成。(原標題:林姓祖根在衛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