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無疑是一個煽情催淚的故事:趙家遭遇奸臣滅門,孤兒僥幸死里逃生,八位義士前仆后繼,血海深仇終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動地的情義和價值千金的忠誠,讓這個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觀眾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違的“堅持”和“溫暖”,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撫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轉述和接受的過程中,歷史的本來面貌漸漸被大家遺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復千遍就成了歷史,然后就變成了信史。然而,歷史真的會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矯情嗎?歷史上的趙氏孤兒又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成為孤兒的?歷史上真實的趙氏孤兒的故事關乎正義和忠誠嗎?
既然是說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第一個要弄明白的問題是,“趙氏”指的是誰?這一切要從晉文公開始。
晉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時期晉國國君獻公的兒子。重耳大名鼎鼎,經歷坎坷而傳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驪姬。
在一次戰爭中,作為勝利者,晉獻公得到了兩個女人-驪氏姐妹。晉獻公將她們納入后宮,寵愛無比。等到驪姬生下一個男孩之后,晉獻公就決定廢掉原來的太子,改立驪姬的兒子。
另立太子當然是件大事,晉獻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為了清除障礙,他決計將包括原來的太子和重耳在內的諸王子打發到外地去。即使這樣,驪姬依然不放過他們,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們只好流亡別國。
這是一次漫長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晉國的土地之時,已經是19年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歸來,重耳就被擁立為晉國國君。
在這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邊始終有一幫忠實的擁躉跟隨,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勞最大的一個人就是趙衰。
趙衰有多重要呢?一個例子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在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以禮相待,很給重耳面子,不僅把公室的女兒嫁給他,還送給了他80匹駿馬。重耳沒有受到過如此高的待遇,因而沉醉在溫柔富貴鄉里,逐漸喪失了斗志,感覺就這樣在齊國終其一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他這樣想可以,但跟隨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隨你,就是覺得你有前途有奔頭是潛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齊國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婦人地享受起來,不再想著殺回晉國,那么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你這么多年,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關鍵時候,趙衰果斷出手,用高度酒將重耳灌醉,然后將其裝進車里拉出了齊國國境。重耳在酒醒之后,早已被趙衰他們拉到了另外的國家。很顯然,若沒有趙衰他們的堅定支持,沒有趙衰他們苦口婆心的勸說,就不可能有重耳后來的發跡。用《史記》的話來評價趙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國及霸,多趙衰計策。”所以,重耳做了國君,功勞最大的趙衰就被封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晉國國政,他的身份一下子變成了晉國的公卿。
趙衰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趙盾。在晉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趙盾繼續代理晉國國政,輔佐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