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封毛國在武陟縣
毛姓得姓于西周時期的毛國,毛國是當(dāng)時的一個諸侯國,國君是文王第九子叔鄭,封為毛國,位于西河。后來,另一個諸侯國鄭國把毛國吞并了,所以鄭國的版圖里包括毛國的疆土。知道鄭國的位置就會明確毛國所在地,因?yàn)猷崌欢ㄊ桥c毛國的封地相連的,不然就不會有鄭國吞并毛國之說。
《史記》記載:“晉阻三河,齊負(fù)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迭興起,更為伯立。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到周宣王時,周宣王也想達(dá)到“大封皆威而服”的效果,封其弟友為鄭國國君,稱“鄭桓公”,都城在畿內(nèi)。
《懷慶府志·沿革》記載:“武陟在春秋為東周畿內(nèi)地。”《書·禹貢》記載:“覃懷底績。”鄭康成云:“懷,即河內(nèi)懷縣。”《左傳》記載:“隱公十一年,王與鄭田,有懷。宣公六年秋,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懷,即今之武陟,這說明鄭國位置在武陟境內(nèi)及周邊縣。《武陟縣志》記載:“周武王伐紂至邢丘,改邢丘曰懷。”懷即今之武陟。
康熙字典中關(guān)于“鄭”字的解釋是:周宣王封其弟友為鄭桓公,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地,把舊號用于新邑,就是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南鄭縣今屬陜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nèi)為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說明鄭縣不是鄭國,鄭國的封邑在畿內(nèi)。《史記》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庶弟也,周宣王立二十二年初封于鄭。”
新邑、新鄭也稱南鄭,因?yàn)樵诰┒肩軆?nèi)之南,故稱南鄭。《一統(tǒng)志》記載:“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南鄭滅于韓而并于秦,子孫以國為氏。”
關(guān)于南鄭之說,出于張儀之口。張儀是魏國人,與司馬錯同僚。《史記·張儀傳》記載:張儀與司馬錯在秦惠王面前各執(zhí)己見。司馬錯伐蜀,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塞斜谷之口,魏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居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由此證明,《史記》上確有南鄭之記載,畿內(nèi)的鄭桓公確在南鄭的北方,且確實(shí)先于南鄭。鄭國從鄭桓公到鄭聲公歷經(jīng)三百年后漸衰,被韓哀侯滅。《史記》記載:“鄭君乙立二十二年,韓哀侯滅鄭并其國。”
《懷慶府志》和《武陟縣志》均記載有秦伐鄭之事,“秦師伐鄭次于懷” (《武陟縣志》),“秦師伐鄭至于懷”(《懷慶府志》)。由此證明,鄭國在今武陟縣地域。《懷慶府志》記載:“蘇忿生春秋先周為司寇之職,后易為鄭國人,其田在懷。”“王與鄭隰,又取太叔于溫,殺之于隰城(隰城,即今武陟縣北郭鄉(xiāng)城子村)。”這些記載都說明鄭國在今武陟縣境內(nèi)。
《毛姓尋根問祖》一書寫道:“鄭國吞并毛國后,鄭國的版圖里有原來毛國的國土。所以,知道了鄭國的位置就等于知道了毛國所在地。毛國滅亡了,毛國的后裔就以國為姓,即毛姓。”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周封毛國在武陟縣,毛姓起源于武陟縣。
二、西河地域在武陟縣
湖南韶山毛氏族譜自清乾隆二年修編以來,修過四次,每次都印有“西河堂家藏”字樣,且每頁下面都印有“西河堂”三個字。毛氏十八世孫進(jìn)士出身的毛遇順撰寫的毛氏族譜中跋語和序里寫道:“我毛氏為召尹之后,文王之子冉叔(叔鄭之別稱),武王之母弟也,武王封冉叔于西河。西河為古毛地,故后世別派分支,以毛為姓,以西河為氏。世遠(yuǎn)年湮,人多族蕃,豈可少哉。”“我毛氏自尹分脈,西河衍派以來,文謨武烈,真可謂武德宗功……”浙江衢州有很多毛氏聚居地,村邊都靠一江或一溪流。如衢縣航埠毛村的毛氏祖先,曾在村西開掘一條大溝,引入河水,稱“西河”;毛琚之墓本來就在衢江南岸數(shù)里地,其子孫又在墓西挖掘一條人工河,取名“西河”。這一切都表明,毛氏子孫念念不忘祖根的綿綿戀情。由此看來,西河是毛氏的發(fā)源地,西河堂是毛氏西河嫡派的標(biāo)志。
堂號,本意是庭堂、居室的別稱。古代,同姓族人多聚之而居,往往幾世同堂或分房居住某一處,或相近幾處廳堂、宅院中,堂號就成為該族人的共同稱號。為祭祀共同的祖先,在其宅院堂、宗祠祖廟、族譜封面題寫堂號,作為表明宗族世系、族屬支派的標(biāo)記。中國家譜資料中心主任李吉說:“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guān),或以其姓氏發(fā)祥祖地,或以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為堂號,亦作郡號和總號。”地域命名的堂號最普遍,往往與各姓氏的郡望相關(guān)。西河堂號屬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以姓氏的發(fā)源地起的名。這充分證明毛氏子孫念念不忘祖根發(fā)源地——西河。 (照片由王光先提供)(原標(biāo)題:毛姓起源于武陟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