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河流自北向南貫穿汝州市區(qū),然后注入北汝河,它叫洗耳河,發(fā)源于汝州市與登封市交界處的箕山(距汝州城區(qū)25公里),得名于古代隱士許由在河中洗耳的故事。
據(jù)唐杜佑《通典》記載:“洗耳河源出箕山,在汝州北五十里。許由避堯之讓,隱于箕山,洗耳于此,故名洗耳。”《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四中說:“(洗耳河)在(汝)州西門外,源出河南府登封縣箕山西南,流入汝,相傳許由洗耳于此。”
許由洗耳的故事,晉代皇甫謐《高士傳》有記載:“許由,字武仲,堯聞其賢,欲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濱、箕山之下。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洗耳于潁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我惡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后人據(jù)此,命名此水為洗耳河,西城門外橋頭曾有“許由洗耳處”碑一塊,乃明弘治十八年汝州知州王雄所刻。河畔曾建有許由廟、巢父亭、巢父井,巢父飲牛的地方叫“槐樹飲”。新中國建國前,臨汝縣城關鎮(zhèn)還稱為洗耳鎮(zhèn)。
許由廟,據(jù)《正德汝州志》記載:“許由廟在西關南,久廢基存。明弘治九年知州彭綱重建。”廟內(nèi)曾保存一塊刻有“許由廟碣”字樣的石碑,唐楊植作記,記中贊揚了許由隱者的清風,“箕潁之上,惟余清風”。明弘治十七年,汝州知州王雄在許由廟內(nèi)安設了巢父的牌位,并把許由廟改為巢由廟。
巢父井,在縣城西門外洗耳河畔巢由廟側(cè),今已無存。宋宗舜臣曾刻王通叟《吊巢父文》于石,置井旁。清人疏浚井時,在井中發(fā)現(xiàn)石刻詩《巢父井》,乃宋代晏殊所作。詩中表達了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隱者的清風影響了歷代后人,很多人到此憑吊。許由、巢父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流傳,人們還建廟宇來紀念他們。這些地方,除汝州外,還有山西黎城縣、河南范縣等,另據(jù)《山西通志》卷十九:“平陸、遼州、正定、登封、東昌、濮州諸地皆有箕山,汝州有洗耳河,東昌有巢父墓,當陽有箕山、洗耳河,附志以備考。”洗耳一詞,也用來比喻不慕名利,但愿這股清風也能滌蕩一下今人過分追求名利的心胸。(張廣順)(原標題:洗耳河——文化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