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與周口
2013/7/3 16:44: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
胡姓是當代中國的第13 大姓,總人口1600 余萬,約占當代中國人口的1.3% 。據考證,胡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分別為媯姓、歸姓、姬姓和外族改姓。在這其中,尤以媯姓之胡影響最大、傳承最遠,成為當今胡姓的主體。而媯姓之胡,則是起源于古宛丘的陳邑,即今周口市的淮陽縣。
據《史記·陳杞世家》、《左傳》及《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書記載,媯姓之胡來源于謚號。媯本為五帝之一舜的姓,舜的部落因居于今山西永濟的媯水旁而得姓為媯。夏朝建立后,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 今河南虞城西南) ,又封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 今山東寧陽西北) 。商初時轉封虞遂后裔于陳( 今河南淮陽東南) 。到了商代末期,商均的直系后裔遏父( 也稱閼父) 在姬周侯國里擔任了“陶正”之職,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賞識,并把長女太姬許配于遏父之子媯滿。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后,為備“三恪”,決定分封黃帝、唐堯、虞舜后裔。媯滿適逢其會,被做為舜的直系后裔封于陳,以奉舜帝之祀,并以此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后裔,建立了當時為周朝十二大諸侯國之一的陳國。對于這段史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也有類似記載:“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另據史書記載,胡公滿在商朝時也很有節操,故而受到后來周朝的尊寵!蹲髠·昭公八年》有“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的說法。關于“不淫”的含義,史有不同解釋,現在一般解釋為媯滿不隨商紂王淫亂、保持節操而親近周族之意。這也就是周文王愿意將女兒嫁給他,使他成為周王朝的女婿的由來。晉代杜預注《左傳》,說陳是周的外甥,賴周德,大概也是緣于此。
媯滿建陳國后,筑陳城,并以周禮教化百姓,深得周王朝的認可和百姓的愛戴。媯滿高齡而逝后,周王朝賜謚號“胡公”,取義為“彌年壽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稱贊媯滿健康長壽、保民安邦而譽滿天下,公正誠信而深得民心,媯滿也因此而被后世稱為“陳胡公”或“胡公滿”。后人為紀念陳胡公在陳的功德,在城南曾建陳胡公祠。據舊志記載,陳胡公墓也在城南,傳為用鐵冶鑄成,世稱胡公鐵墓,宋代蘇軾游此處時曾往拜謁。
公元前478 年,楚惠王北伐,陳國最后一個諸侯陳閔公被樂,陳國滅亡。從媯滿被封于陳到陳國的滅亡,前后經歷了20 世,共26 代君王,歷時588 年。陳國滅亡后,陳胡公的后裔一部分以封國的國名為氏,即今在中國人口排名第五的陳姓,另一部分則以媯滿的謚號為氏,這就是當今排名第十三大姓的胡姓。以謚號為氏,含有隱姓之意,大約是為了避免亡國后所遭致的政治迫害。從上述表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媯滿不僅為陳姓的血緣始祖,同時也是媯姓之胡的血緣始祖,自然也就是媯姓之田的血緣始祖。
媯姓之胡雖為當今胡姓的四個來源之一,但卻是被認可程度最高的來源,當今胡姓,基本上都是以胡公滿為自己的直系祖先。尤其是在后世河南、江西、湖南、廣東、四川、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以至臺灣的大型規范族譜中,均有詳載,并有相應的世系排列,雖然各譜所列并不完全一致,但卻也是言之鑿鑿。
胡姓在中國歷史上是人才輩出,幾乎遍布各個領域,文臣武將、名士俊彥、英雄豪杰,不勝枚舉。如古代著名的有:三國時吳大臣胡綜,西晉大將胡奮,唐朝詩人胡曾,五代后唐畫家胡王襄,北宋教育家胡璦,南宋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宏、胡居人,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明朝開國名將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廣、胡直、文學家胡應麟、名臣胡宗憲,清朝經學家兼地理學家胡渭、文學家胡田游等;近代有大臣胡、湘軍名將胡林翼、著名徽商胡光墉、太平天國名將胡以晃等;現、當代有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民國將軍胡宗南,學者胡適,華僑企業家胡文虎,當代理論家胡喬木,昆蟲學家胡經甫,物理學家胡寧,數學家胡世華,植物學家胡先骕,病理學家胡正詳等,數不勝數。
胡姓人口當今是遍布世界各地.幾乎可以這樣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姓胡之人。在國內,主要集中分布于長江流域,最多的為四川、湖北、江西三省,約占胡姓總人口的36% ,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東、湖南、貴州五省,約占胡姓總人口的23% 。
二
周口地處中原腹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史上,地位重要而關鍵。尤其是周口所屬的淮陽縣,在中華姓氏文化發展史上,更是值得一書。
淮陽古稱宛丘、陳邑、陳州、陳縣、陳郡、淮陽、淮寧。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曾在此建都,并長眠于此。太昊伏羲在這里結網罟,教民漁獵,開啟了中國畜牧業的大門;畫八卦,分陰陽,啟發了民智;造土塤,制琴瑟,使中國人有了音樂美感;正姓氏,定嫁娶,中華民族開始走向文明時代。總而言之,太昊伏羲,在這里創建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使中華民族走出了蒙昧、走出了混沌。
傳說中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氏也曾在這里定都,嘗百草而識藥,教民稼穡,奠定了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堅實基礎,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明。
走在歷史大道上的淮陽,又曾建立了周代十二諸侯國之一的陳國,孕育了陳姓、胡姓、田姓等以及其他媯姓系列相關姓氏近億人口的生命之源。戰國末,楚襄王遷都于此。其后,陳勝、吳廣誓滅強秦,再造楚國于茲。三國時節,陳思王曹植又憾埋八斗之才于此。……
古陳大地,文物遺址,如繁星點點,璀璨生輝。僅淮陽縣內,現存的就有保存完好的伏羲陵、孔子陳蔡絕糧的弦歌臺、紀念伏羲的畫卦臺,以及先秦及后代名人墓葬等,不勝枚舉,一如中華文明的發展縮影。
三
擁有如此豐富中華文明遺產的周口,近年來,開始將地域文化的開發與傳播同經濟的發展同時并重而并舉,是一件值得稱道的舉措。地域文化的開發與傳播,一方面,能夠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增進全體市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形象、擴大影響,增進外界對自己的了解,進而增加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話語權。
面對著如此豐厚的中華文明遺產,應該如何開發、展示和傳播。我們覺得,聯合省內、外各界力量,在國家和省里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舉辦中華姓氏文化節是一著妙招。為了搞好第一屆中國姓氏文化節,進而形成一個一年一次的經常性、標志性的文化活動,我們認為,還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多加關注。
首先,調整觀念與著眼點。舉辦中華姓氏文化節決不僅僅是與旅游和招商有關,而是與提高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與城市的全面發展和市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城市形象的整體提升,與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甚至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展示與傳播密切相關。只有將觀念與認識提高到如此程度,方能避免在舉辦過程中過分拘泥于就事論事,方能開拓眼界,辦得大氣,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其次,科學論證,全面開掘。豐富而深厚的文化自有其自身規律,只有認清規律、掌握規律,方能得心應手,駕輕就熟。規律的認識與掌握,需要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開掘,只有這樣,才能展示有深度,宣傳有高度,傳播有力度。
第三,全面整合資源。資源的整合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舉辦者的資源整合,舉辦中華姓氏文化節決不是個別部門的事,需要全員參加,整體動員,將所有人、財、物及信息等資源統一調配,協調使用。另一個是對象資源的整合,將各類需要展示的歷史文化遺址和后世人文景觀,將需要舉辦的各類活動,統一地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方位地向海內外展示。并有意識地與國內其他類似活動,如黃帝陵、炎帝陵的各類大型祭祀活動相溝通、協調和互動,最終形成共贏局面。
第四,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傳播效果。在當今注意力經濟時代,加強宣傳和主動傳播是十分的要的。要做到此點,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包括網絡媒體,有目的、有層次、全方位地向海內外傳播。有時還可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主動傳播。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與國內舉辦類似活動的地方,聯合行動,以增強傳播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第五,將文化節活動與日;顒咏Y合起來。通過以上運作,加上領導重視和管理到位,辦好這次中華姓氏文化節,并在以后形成連續性、經常性、能夠體現和代表周口文化特征的文化節活動是可以預期的。但這還不夠,除了一年一屆的文化節活動之外,還應將日常的姓氏尋根活動開展起來。周口除了可開展全體華人公祭中華始祖太昊伏羲大典之外,同時也是媯姓之陳、胡、田的發源地,還是媯姓衍生出的四十多個姓氏的重要參拜地。因此,建造主題公園,重修胡公鐵墓,使周口真正成為全球媯姓系統華人的心儀之地、尋根之所。周口的名聲、形象也就自然而然也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經常性地傳播和展示。
太昊伏羲是全民族的精神始祖,炎帝神農也是全民族的精神寄托,胡公媯滿更是全球媯姓系統華人的血緣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衷心希望,周口能夠通過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一方面,凸顯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和平崛起貢獻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周口,能夠真正成為世界的周口!驹瓨祟}:胡姓與周口】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05-06-03 作者:徐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