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是趙姓人氏的發跡地
2013/7/4 9:38: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我國歷史上,宋代趙匡胤立國后,金兵入侵,宋代趙氏政權南遷杭州,后被滅后,在南方僅存的一支趙氏家譜中,開篇有一“犀牛望月”地形圖,并告誡趙氏后裔,趙匡胤高祖趙兆、曾祖趙鋌、祖父趙敬埋在犀牛望月地,是趙氏的發跡地。
北宋時趙氏人和楊氏人是世親,楊氏人是趙氏人皇族世代忠臣,國史、家史、野史均有記載。如今流傳的楊繼業守邊關,楊六郎退金兵,穆桂英掛帥的故事人人皆知。而神秘的犀牛望月地在什么地方?是趙、楊兩姓氏后裔多年尋找的目標。
在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逢石河石牛村,方圓50公里的人們都會講“趙摸魚”的故事。說的是石牛村有一石牛,和牛一樣的形狀,在環山繞水中,臥地望月。牛頭下有一水潭,深不可測,其他人潛不下更逮不住魚,唯有一位姓趙的人有摸魚的本事,別人送外號為“趙摸魚”。附近有一位姓楊的人,托風水先生給老人壽終后埋葬看風水,找墓穴,從山西越王屋山趕地氣到此,認定犀牛望月地是塊龍穴。楊姓人委托趙摸魚把先人遺骨放在水下的石牛嘴中,趙摸魚耍了一個心眼,把自己的先祖趙兆的遺骨放在牛嘴中,把楊氏先祖的遺骨掛在牛角上。后來北宋皇帝趙匡胤的高祖趙兆、曾祖趙鋌、祖父趙敬都葬在犀牛望月地。
當地有傳言:“石牛入水藏機關,謀事在人成在天,趙氏得地楊家保,卻讓柴榮占了先。”趙姓人在石牛嘴中放了先祖遺骨,受龍脈龍穴的地氣福澤,趙氏后代就出了個趙匡胤,當上了大宋朝的皇帝。柴榮因趙摸魚用柴火棍撬石牛嘴得了仙氣當了三年王。有的資料說:趙匡胤祖籍在河北,那是他的父輩和他的出生地。另一種說法,濟源地域在黃河北,從古至今被黃河南的人稱為“河北”,附近有個涿溝村,是否誤記和雷同有待考證。
在石牛村有關趙氏人和楊氏人家族有很多傳說和遺址,如:黃河八里胡同(現稱八里峽)南岸有一大型鐘乳石碑,稱為八大景之一的趙碑兆乾坤、孤山峽的趙匡胤馬褂、玉璽石、玉璽亭、八角山、伙計坡、孔夫子堂、孟良寨、焦贊坪、羽山、蓮花寨、回耬地、河上公尋道處、玄天洞、王母洞等。這里山清水秀、物象萬千,田孝建先生獨具慧眼,在這里開辟為黃河三峽景區,被國家和有關部門授予中國風水之源、中國風水原創地、中國堪輿文化研究基地、天下龍脈、儲君之龍穴、昆侖而來龍穴、世界地質公園等稱號。
更為神奇的是,有一位叫楊鶴仙的女士,她說:“她得祖上口傳點化,說這里是趙姓人發跡地,楊姓人的安葬地。前幾年帶著孩子多次來拜祖。她多次講,這里應有趙氏、楊氏的祭祀碑記。”經過多方查找,找到夫子堂(八里峽黃河北岸孔子廟現已淹沒)遺留的一塊殘碑,碑上記載:八里胡同、石人頂石山、夫子堂、犀牛望月、趙碑兆乾坤、昆侖而來龍、黃河東流、鯉魚跳龍門,會首為趙、楊、張姓等人的文字,立碑年代為嘉靖八年八月,印證了當地傳說和史書上的記載。她還說: “老人交待北宋在南遷時回來祭祖,有三個姓楊的大將帶兵保護趙氏皇族突圍,其中有兩支全軍覆沒,只有一支到杭州建南宋趙氏政權,還有少數一部分隱姓埋名在民間。在轉移途中,還埋葬著一部分檔案,有8、10、20本一包的,用牛皮包裹,但至今未找到。趙楊后裔代代懷念著陣亡的將士,為了國家的安危,為了趙氏皇家政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深感對不起他們。趙姓也有傳人叫趙長發,小時隨老人來石牛村此地上墳,后來二人又相戀結為夫妻。
該趙姓墳祖譜記截:在宋神宗十年時,因宋神宗怕金兵入侵掘墳,而下詔書把發跡地的趙匡胤曾祖、祖父遷移到河南省河南縣(宗譜中記載河南縣而實查無河南縣)秘密安葬,另又發現兩塊趙楊姓皇族祭祀碑,其中一塊是在犀牛望月地南案山的石縫中找到,象紅心一樣的石碣上寫著:感恩祖宗祈福、神龍國泰民安、子孫繁榮。宣龢乙己清明,德基子發赤心合祀。據查:德基為宋高宗趙構,子發為楊震,是二人共同所祭,或派人代表實施。據楊鶴仙說:“這是1034年,宋仁宗在宋陵北建會圣宮時,曾到祖塋之地遷墓請牌位留下的石碣。” 其二塊是在沁陽的一戶釣魚者,在黃河三峽8年前撿到的石竭(火山玉石)被追回。記載:趙揚合祭石刻,同天同地同勝,同心同德同盟、祖宗英靈永存、保佑社稷久安。益帥眾嗣虔敬合祭,景佑元年二月初三。(碑文見照片和說明)。今年2月24日,世界趙姓400余人到鞏義宋陵祭祖。他們聽到這個消息,親自到黃河三峽考察,一致認為這里就是趙匡胤先祖趙兆墓地及犀牛望月地。
當地人講,犀牛望月地是塊好地方,很多人生前交代后人把遺體埋在此地,將來子孫能興旺發達及當大官,但都承受不了龍地脈氣而不妥。其中有一真實故事,在1953年3月6日早上,有一位姓武的人埋入后,附近的70多頭牛跑去抵墳掘尸,嚇的武姓后人重新把老人換地方安葬。為什么很多牛(有的在圈中吃草、拉犁)在同一時間內掙脫了韁繩結群去掘墳,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濟源是塊神奇的地方,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趙姓人先祖趙衰因保護晉文王有功,曾留下“伐原示信、三次讓賢”的美名,被封為夏代的都城遺址地原城(濟源火車站附近)第二任原大夫。壽終后葬在軹城趙村,至今墓還在,該村因趙衰墓而稱為“趙村”。趙衰兒子趙盾繼任原大夫,著名的戲劇《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濟源,劇中的孤兒就是趙盾的孫子趙武,趙武在河北建立趙國,稱霸一時,為戰國七雄之一。趙衰和子孫在濟源經營244年,800年后,趙衰的后裔濟源的趙兆曾孫趙匡胤當上宋代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濟源群眾現在有傳言:河北獻縣籍(古趙國地域)的趙素萍同志任濟源書記期間,曾到黃河三峽指導工作,之后就一下子升進了河南省常委當上宣傳部長,比其他大地市的一把手升得快,是沾了龍穴風水的光。我一向不迷信,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并認為:趙素萍同志工作踏實,認真負責,百姓口碑好,貢獻大,各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再加上組織照顧女性優先的特殊條件,是自然的晉升而與龍穴地氣無關。
趙姓出自贏姓,造父封在趙城,后裔以趙為姓,后有皇帝賜姓和少數民族改姓。趙姓人口居多,在北宋時的百家姓中列為第一大姓。據統計,全國現在趙姓人口約有3000多萬人,大多趙姓人為趙衰之后裔,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歷史上出過很多趙氏名人,如:趙孟頫、趙子龍、趙括、趙高、趙嬰齊、趙襄子、趙飛燕、趙普、趙延壽、趙佶等。現代出現過很多趙姓名人,有的還在工作崗位上,如:趙建軍、趙宗祥、趙一曼、趙小蘭、趙尚志、趙登禹、趙紫陽等。不論趙姓人遷往什么地方,但都記著和向往河南濟源黃河三峽這塊美麗的地方。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曾是趙姓人起家發跡的地方。(師文堂 朱國林 盧化南)【原標題:濟源是趙姓人氏的發跡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