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邵原:邵姓發祥地
2013/7/4 10:09: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華民族的姓氏之根 (主要指漢民族的姓氏)絕大部分在中原,這是沒有異議的。隨著對傳統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國姓氏文化的研究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邵原位于濟源西部山區,為豫晉交通要沖,古稱 “召(shào)”,春秋以后“召”寫成 “邵”, “邵原”一詞出現在隋朝時期。氏族部落與部落聯盟的建立,是地名 “召”產生的社會原因。邵原古地名 “召”的產生,與原始社會刀部族的原始信仰和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召”名一經產生,便承載著刀部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史。而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又給刀或召地人的發展創造了優厚的條件。
邵氏的姓源較為純正,其得姓始祖為姬奭,即召公奭。邵姓一是來源于古刀氏族。其演變序列是:于是刀氏、刀氏圖騰、刀氏族徽、刀姓,因 “刀”和“召”同音,可以通用,殷商以后多用“召”表示姓, “刀”作為姓字退出歷史舞臺。現今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尚有刀姓,其來源與華夏邵原之刀姓相類似。二是來源于召公(奭)采邑。據《通志·氏族略》載: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徙封于畿內地于召亭 (河南省濟源市邵原鎮),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距山西省垣曲縣63公里,東距濟源市區42公里。 《辭海》中也注有 “召公采邑在今山西垣曲東”。后來,召公奭長子封于燕,次子留召亭仍為召公,三子封在今河南南召。
春秋戰國初,召氏流散于汝南等地,南召被楚所滅,留在陜西鳳翔的召陳被秦所滅。公元前513年,召亭的召公簡被卷入周王室的王位之爭而被殺,召國滅亡,族人以國為姓,四散避難。后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 “召”為姓,稱召氏。邵氏后裔因避禍,遂將自己的家族遷徙到全國各地。
故今山西垣曲東的邵原、河北易縣北的古淶水城、山東惠民的邵城,都有召國后人的遺跡。隨著奴隸制的解體,許多庶民要求有姓,因古姓 “刀”、 “召”來源的失記,遂以“召公”為姓;至戰國時,因避禍而將姓氏字旁加偏旁 “耳”即 “邵”;隨著文字的分化與專用,又以 “邵”字記之,為 “邵”姓。
據 《氏族博考》載:“召與邵,本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從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后召姓多改為邵姓。三國至唐,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向北、南遷徙。宋、明時期,邵氏還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陜西、山西等地。從清代開始,有邵氏遷至臺灣,后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近代分布更為廣泛。據有關資料證實,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甘肅等地。
2008年,邵原鎮在鎮南泰山嶺修建泰和苑,召方閣高聳嶺上,古姿輝煌,流光溢彩;召公奭花崗巖巨石雕像矗立在游園廣場,廉祖圣像,巍然生輝。尊崇 “三公”的邵州人,不久將會重現三公祠的昔日輝煌。【原標題:濟源邵原:邵姓發祥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濟源市委統戰部 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