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邵:周之后裔封邑為氏

2013/7/4 10:14:15 點擊數: 【字體:


邵:周之后裔封邑為氏

虞城縣張集鎮齊新寨村的邵則玉翻看家譜。

  邵源于周初 以封邑為氏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因受封于辛(今商丘古城南22公里的睢陽區高辛鎮)而稱為高辛氏。高辛氏帝嚳有妻子邰氏,生子稷。因稷出生時奇異,被帝嚳視為不祥之兆,便棄之路旁。牛羊見稷后,皆繞道而行。后稷又被棄之于樹林,群鳥見稷后紛紛飛過去用翅膀掩護他。因稷被棄之多次,所以稷后來又被稱為“棄”。棄就是周部落的始祖。

  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即為棄的后代。據說周文王有100多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姬奭。姬奭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兄長。姬奭輔佐父親周文王及兄長周武王滅了商,受封于召邑,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姬奭后來又被封于燕國,他就派兒子去管理燕國。召公是周初三公(太師、太保、太傅)之一,也是周朝文、武、成、康四朝元老之一。召公姬奭后來還曾與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

  姬奭的子孫襲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后來,燕國被秦國所滅,召公的子孫就以原封邑“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后來,召姓又逐漸改為邵姓。

  至于召姓改邵姓的時間,大概在秦朝建立前后。后來,召姓多改為邵姓,現在,召姓就不多見了。

  所以,姬奭被稱為邵姓的得姓始祖。

  邵周共傳史 宋始有詳譜

  據柘城縣西關邵園村人提供的《邵氏家譜》記載:秦滅燕后,召姓王室人員紛紛外遷,為避人追殺,召姓后人在“召”旁加“阝”改姓“邵”,即現在的邵姓。一些古籍書中出現的邵氏名人,漢代以前大都寫“召”,三國以后多寫“邵”字。

  春秋時齊國有召忽,與管仲同事襄公子糾。秦朝有廣陵人召平,封東陵侯,秦亡后,因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其瓜稱“東陵瓜”。秦末有召歐,隨劉邦起兵于沛,西漢封廣侯。西漢有九江壽春人召信臣,元陽帝時任南陽太守,為民興修水利,被稱為“召父”。以上記載反映了三國以前召氏分布及活動的一些情況。

  三國時,魏有邵樂丞邵登,河南人;吳有節義之氏邵疇;晉代有安陽人邵續,生活在今河北省境內;南齊有武陵人邵榮興,八氏同居;唐代校書郎邵楚萇為閩縣人。由此可見,三國至唐代,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繼續發展外,又有向北、向南遷徙者。

  據柘城縣西關邵園村人提供的《邵氏家譜》記載,邵姓世系史料在宋朝以前都是根據《史記》十三卷和三十四卷邵、周兩姓世系表記載傳承,傳至宋朝邵雍為76世。邵雍生于公元1001年,卒于1077年。邵雍開始詳修邵譜。后來,邵雍的后裔都將邵雍尊為一世祖。商丘境內的柘城縣邵園鄉邵園村、睢縣邵樓等都尊邵雍為一世祖。

  邵雍,字堯無,號安樂先生,宋哲宗欽賜康節公。邵雍是宋朝一位哲學家,被稱為理學大師。朱熹曾贊邵雍詩曰:“天挺人豪,英邁蓋世。駕風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涉天根。聞知今古,醉里乾坤。”

  邵雍死后安葬在嵩縣辛店鎮紫荊山的南邊(現屬洛陽市伊川縣)。伊川縣康節公邵雍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因邵雍主要活動地點在洛陽,其子孫也由洛陽向周圍擴散。所以,邵雍的子孫居地被稱為西洛郡。

  西洛家聲遠 東陵世澤長

  邵姓在全國主要有兩系,一系即為邵雍之后裔,稱為西洛郡。另一系是秦朝廣陵人召平后裔。因召平被封為東陵侯,所以這部分邵氏后裔被稱為東陵郡。于是,邵氏祖譜即有“西洛家聲遠,東陵世澤長”的對聯。

  據柘城縣西關邵園村保存的《邵氏家譜》記載,邵雍的孫子邵溥、邵博隨朝廷的遷移而南遷浙杭,居住在余姚。邵雍的十一世孫邵興、邵貴由余姚舉家遷至江蘇省桃源縣,后又移居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邵興、邵貴被今安徽龍亢鎮邵氏尊為一世祖。后來,邵興和邵貴的后人、邵雍的15世孫邵槐和邵劍遷至今商丘市。據記載,邵槐、邵劍二兄弟于明朝嘉靖年間(即1522年至1566年)從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遷居柘城縣邵園、睢縣邵樓等地。后人丁興旺,又分居于寧陵縣、睢陽區、梁園區及鹿邑縣、亳州市等地。現在,這一支邵氏人居住的村莊約33個,1萬多人。2003年秋至2004年春,此一脈邵氏重續家譜,使得長幼有序。

  現在在虞城縣、夏邑縣、永城市等縣(市)分布著一些邵氏族人,為東陵郡,是秦朝召平之后。據記載,召平被封為東陵侯。秦亡后,召平被貶為平民,因為家貧而在長安城東種瓜,所種之瓜被人們稱為“東陵瓜”。召平后來舉家南遷到安徽省碭山縣一個叫狐父的村落,在那兒繁衍生息。后來,碭山境內的邵氏族人旺盛,成為“碭山八大家”之第一家。據安徽碭山《邵氏家譜》記載,召平死后葬于永城市芒碭山。可見,召平老年時曾在永城芒碭山居住。現在,永城市的邵姓與安徽碭山的邵氏一脈,同屬于東陵郡。東陵郡邵氏于1984年續家譜,河北、山東、安徽、河南共4省10多縣(市)的邵氏族人前往參與續家譜。

  邵氏人很注重祖系。虞城縣張集鎮齊新寨村的邵則玉,在上世紀30年代舉家從安徽省碭山縣關帝廟鎮邵樓村遷來。1964年,邵則玉的兄長回遷至老家。2000年,邵則玉在安徽碭山找到祖譜,愛如珍寶,用一個冬天,將祖譜中有關他們四房邵氏的記載全部用手抄寫下來。邵則玉的手抄本記載了他在寒冬抄家譜的情景:“是年冬,天大寒,硯結冰,手指不可屈伸,執筆錄之三月余方成,恐不詳明或偏漏,校正多次,補寫序言、前言和后記,日臻完善,以留給后人妥善珍放。【原標題:邵:周之后裔封邑為氏】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報業網 2006-08-04 作者:蔣友勝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始祖召公姬奭的另一支后裔——邵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