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起源于黃帝姬氏,就是說我族之最早祖先是黃帝。自黃帝姬氏起始傳三十五代到厥祖,因以韓原封地采邑,以國為姓,即改姬姓為韓姓曰韓厥,成為韓氏始祖,自韓始祖起又傳十七代到瑊祖,瑊祖曾任韓國公族大夫之職,與韓非同秉國政,參與管理國家大事。直至公元前230年,韓國終被秦國所滅,秦始皇下令殺六國后裔,瑊祖被迫攜妣姜氏隱居江蘇南京廬江府(今安徽省廬江縣)借撐船以度日。
某日有人來問祖姓氏,時逢天寒地凍,冰封河畔,祖本想以“寒”喻“韓”,然而來人并未領悟,以為瑊祖姓何而離去。時候方知來人正是追殺六國后裔之秦吏,瑊祖大驚:我能幸免于死得此“河”字赦也,莫非上天使然?遂改韓姓為何姓,從此韓瑊祖便成為何氏始祖也!何氏繁衍至今已有80多代,自公元前230年開始,歷時2231載。何姓系中華大姓之一(根據最新的《百家姓》資料顯示,何姓排名第18位),有幾千萬之眾,分布遍布全國各省、市、區,不少后裔還僑居海外許多國家和地區。
新寧何村何氏共有100多戶,總計約1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何村上何、下何以及譚橋三個村民小組,而最早在何村居住的是何帝廣、何帝鑒兄弟。約清代順治年間,帝廣、帝鑒兄弟倆由永固沙囤崗分支而來,但念及其父何諒公的功德,且諒公又飛升神葬在何村,故何村何氏后人一般追認何諒為何村的一世祖。
何諒(字通天,何真偉三子)公自幼聰敏好學,于清順治年間被州府推選到京師國子監讀書,貢生及第后特任廣東三水縣(今三水市)儒學正堂(有“明經進士,儒學正堂”牌匾為證)。諒公共娶兩位夫人合產五子(孔氏生子二,陳氏生子三):長子帝錫分支永固羅對坑,次子帝釗分支永固蒼嶺,其后裔有一支于民國初年遷居橋頭新寧何村譚橋;三子帝鑒、四子帝廣分支橋頭新寧何村,五子無嗣,又傳分支廣寧。
今何村上何(除了真合房)、下何房均為帝廣公后裔,而上何真合房則是帝鑒公的子孫。自清康熙年間以來,從何村分支到其它各地的有以下幾支:一是第三代帝廣公長子通瑛分支橋頭石洞(今豐大),至于今居住在何村譚桃嶺的族人是否是其后裔,今后還有待考證;二是帝鑒公后裔分支到新寧安洞大浮山以及譚泗,三是解放初何新外出經商而定居香港,其后人今定居澳大利亞;四是解放后七十年代余德公到橋頭墟經營而分支舊墟,五是何盛錦到封開從醫,今其子孫而定居封開江口鎮。
何村自入懷開元太祖何念六(字趙佑,居永固沙囤崗)傳至二十五世“廣”字傳起,修成40字行派,即:廣天維立國,良善兆其昌;光榮傳惠澤,建世顯悠長。懷德文明樹,家龍裕贊揚;賢才能作寶,源遠啟之祥。該行派為何自泰(字駿烈)續修,俱取天干為首,話有天道健行不息之義也。如今,來自何村出生的男丁均按該行派取名,世代相傳,不得更改。
一、 禹后裔姒改何,有《何氏歷代世譜》記載的依據
1、“禹字高密,長于西羌,事舜封于夏,稱夏伯錫姓姒氏,治水功成受舜禪有天下,都安邑”。《何氏歷代世譜·卷三(2頁)》(下面簡稱《世譜》。
2、禹后裔15代孫懿公,“商湯丁酉三年,湯念夏德之盛,不可使其后無茅土之封,因封懿于杞,使奉禹祀”。禹后裔36代孫東樓公,“周武王已卯十三年再封于杞,都雍邱”。《世譜·卷三(4、6頁)》
3、禹后裔21代孫商·杞惠公于商時仿古金天氏系姓之例創制姒氏《譜牒》。《世譜·卷三(4頁)》。
4、從商·杞惠公修譜起,往下有定公、靖公;周·杞有欽公、厘公至簡公失國,其子禹裔竄居江南廬江河上,踵厘公續修舊譜;及至西漢修公、毅公、鄢公;東漢敞公刻瘞《何氏歷代源流碑》、休公(抱殘續修)、潛公;西晉函公、玄公、風度公祖孫三代續修;南北朝時敬叔公、晦公(重修譜牒);唐代政公、修文公、偉公、羲慶公;北宋繼杞公(續成《何氏歷代世譜》56卷);南宋大受公撮取《歷代世譜》著圖系一卷;明代超字紹先公《自述何氏本紀》;明代旭公、仲山公、化龍公、士鼎公;清代顯虞公、坦公、廷贊公、天泰公;民國星垓公、文欽公及至現代各地族賢修譜,可謂禹后裔讀修《何氏歷代世譜》代不乏人,世代相傳,纚纚如貫珠,朗朗若星月。
5、禹后裔65代孫賁僨,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因先世自周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前445年),杞被楚滅至秦并吞六國后之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竄居江南廬江河上,已歷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為姓而舍稱姒姓,又謂河旁有水,無以表示人居河之義,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世譜·卷三(10頁)》。
6、東漢敞公永元九年丁酉(97年)刻瘞《何氏歷代源流碑》于冶父(廬江冶父山,安徽廬州府廬江縣之野)。“以垂不朽”。《世譜·卷三(15頁)》。
7、北宋繼杞公將敞公刻瘞《何氏歷代源流碑》與休公以下諸公踵修的譜牒著成《何世歷代世譜》56卷,厚德載物,功不可沒。
8、南宋大受公譜序曰:“自黃帝以至于今,凡傳一百二十有六,紀年三千九百二十有二”。其間易姓者四:一,黃帝姓公孫;二、昌意得姓為姬,或云妘姓;三、禹事舜,封于“夏”賜姓姒氏;杞簡公被楚滅,其子禹裔率族人竄處江南廬江河上,后歷紹圣、念祖,徽蔭、熙庵、裕昌、衍夏七世至賁僨,當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遂以人居河之義,改姒為何,所謂易姓者四,此也。
9、明代超字紹先公《自述何氏本紀》曰:“余何氏者夏禹之苗裔也。按世史類編黃帝—昌意—顓頊—駱明—鯀—禹姓姒氏,受舜禪有天下,國號夏”。《本紀》祥實記述了從黃帝一代起至132代止,真是敬宗睦族,傳承后代,盡職之心,難能可貴。
10、明代入蜀始祖德明公裔孫仲山續修《何氏世譜》,盡心盡力,收集資料,得以完善。
11、民國二十五年星垓、文欽合修的涪陵《何氏族譜》十本,共中卷三重載《何氏歷代世譜》,并補正了《超公自述何氏本紀》。從而使禹后裔姒改何的源流、世系更加完整。我們2011年4月聯宗35支禹后裔(德明公世系)續修的《何氏世譜》,也是傳承《何氏歷代世譜》源流、代次而編寫的。本著以史為據,以實紀事的原則,使《何氏世譜》真正成為后代子孫傳承和珍藏的寶貴史籍。
二、禹后裔姒改何有史書作佐證
1、《史記·卷二(9頁)》,“帝舜薦禹于天,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史記·卷三十六(472頁)》 “杞東樓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東樓公生西樓公”……“杞·簡公春立,立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滅杞”。“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太史公曰:……“至禹,于周則杞,微甚,不足數也。楚惠王滅杞,其后越王勾踐興。”
2、《辭海(1417頁)》載:“杞,公元前11世紀周公封的諸侯國,姒姓相傳,開國君主是夏禹后裔東樓公”。
3、《綱鑒·卷一(8頁)》載:黃帝—昌意—顓頊—駱明—鯀—禹事舜禪封于夏,賜姓姒氏。【原標題:何氏起源于黃帝姬氏和禹后裔姒改何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