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縣有個桃林寨,是縣境內西北渭河北岸的一個村子。顧名思義,桃林必然和桃樹有關。其實,何止是桃林寨,潼關也和桃林有關。明代以前,這里有百余公里的桃林和森林,一直綿延到崤函古道。作為連接長安和洛陽的要道,即便是在白天,走在這一帶,也感覺陰森森的,輕易見不到日頭。
追溯桃林的影子,要到史前的神話傳說時代。《山海經》中錄有“夸父追日”的傳說:“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仗,化為鄧林。”這里的鄧林,就是桃林。夸父的拐杖插在地上,生根開花,就是桃林的起源。
傳說不能直接翻譯為歷史,否則我們的歷史上就充滿了神經病人。誰的嘴再大,也不可能把黃河的水喝干。就像一則笑話中說的:一個美國人夸說他們上了月球,一個蘇聯人不服氣,夸說他們上了太陽。旁邊的中國人就問,上了太陽不怕被燒死么?蘇聯人說,不要緊,我們是晚上上去的。
專家認為,夸父追日這則神話故事,可能是反映了中國最早的史前民族的遷徙活動。當時,農業還不發達,人類還處在食物采集階段,一支源自西北的遠古部族為了尋求更好的食物采集區,沿著黃河、渭河,展開了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這個部落行走到潼關的時候,也許正碰上了一次黃河、渭河、洛河干涸的現象。但是,我們應該對這個部落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因為這個部落的人中間,有許多植樹造林的高手。雖然黃河渭河洛河的水都干了,這個部落并沒有向自然災害低頭。他們一路人追尋新的環境,另一路人著力改造已有的環境。夸父追日傳說中所謂“棄其仗,化為鄧林”,應當是指這些人帶著樹苗,沿途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也給自己和動物“制造”食物。《山海經·中次六經》載:“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園三百里,其中多馬。”可見當時的林子,并不只是桃林,而是各種樹木都有的雜交林,還有可能已經被馴化的馬。【原標題:接過夸父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