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臥雪清譽在,伊洛留余音(河洛姓氏源流)
2013/7/9 9:02: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袁姓堂號有文化含量,其中最響亮的一個名曰“臥雪堂”,典故出自洛陽:東漢袁安是商水人,入仕之前客居洛陽,他有才華,有賢名,就是比較固執。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拜訪他,見他家門前積雪很深,忙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得以進去。屋內很冷,袁安正蜷縮在床上看書。洛陽令問:“你為什么不去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操守,舉他為孝廉——袁安此舉被譽為“臥雪清操”,此為“臥雪堂”由來,至今美譽猶存。
袁姓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郡望有河南郡、汝南郡等。其中河南郡即秦時的三川郡,治所在洛陽,管轄范圍包括洛河、伊河流域下游。這一區域的袁姓始祖是秦末人士袁告(最早寫作轅告,后去“車”留“袁”,為袁告)。
伊河、洛河流域是河洛地區的古文明核心,如今也稱“兩河流域”。居住在這里的袁氏原來都歸屬偃師市,但諸葛鎮、李村鎮最近劃入了伊濱區,下面為敘述上的方便,我直接介紹各村袁氏,不再贅述所屬地區了。
邙嶺鄉丁門口袁姓,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洛陽東翟家莊,思仁、思讓兄弟倆奉母前來,一路顛簸勞頓,定居后勤儉持家,漸漸人丁興旺。明朝中期,該袁姓分出一支從翟家莊遷到金村,接著又分出一支從金村遷至邙嶺丁門口村,如今已繁衍近20戶80多人。
大口鄉袁寨袁氏也由山西遷入,迄今600多年,傳了25世,有八九百人,可惜家譜丟失,找不到家史細節了。
山化鄉忠義村袁氏,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入,繁衍許多人口,不斷遷往各處:北窯村、北關村、大槐樹村、許莊村、新寨村、槐廟村、游殿村、向陽村等,都有這支袁氏人丁。
李村鎮的袁溝有袁姓近千人,這個鎮的申明堂也有袁姓500多人,該鎮提莊村、南寨、袁傅村、石罷村也都有袁姓人家。這些星散于“兩河流域”的袁氏人家,傳遞著悠遠的袁氏文化。
中華諸姓中,袁姓從古到今排名都靠前,其主要來源有三:
一是出自媯姓,乃虞舜之后,始祖袁濤涂。南宋人鄭樵將袁姓列入“以字為氏”類,其《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后陳(陳國)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涂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古時,爰、袁、轅、榬、溒、援等字同音,其后世子孫分別以這些字為姓,即所謂“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見《袁樞年譜》)。
二是出自改姓。據《明史》記載,明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遇到大災荒,百姓時有棄子行為。袁葵收養了數百個被遺棄的幼兒,災荒過后,有人又來認領,袁葵就把孩子送還。他離任時,百姓領著曾被袁縣令收養的孩子,懇請這些孩子隨袁姓。這是史實,也是美談。這些外姓的加入擴大了袁姓隊伍,豐富了袁氏文化。
三是出自少數民族。《魯山縣志》和《周口市志》記載,元末明初,一些回民在魯山縣定居,如今已成為當地大戶,這些回民多有改袁姓者。而周口回民中的一些袁姓已歷數代。另外,滿、蒙古、彝、白、朝鮮等民族中也都有袁姓。
袁姓播遷歷史:最早源于河南,繁衍河洛之間。東漢末,袁紹稱雄,一門精英,四世三公,名噪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有陳郡袁姓遷太原、京兆、華陰。西晉末,洛陽大亂,晉室南遷,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另有許多袁姓聚居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因此而得名。唐宋時,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部分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元明時期,袁姓已遍布全國各地,清初有袁姓僑居國外。如今袁姓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
袁姓名人有:袁盎,性剛直,有才干,西漢名臣;袁安,東漢名臣,曾任河南尹,斷案公正,京師肅然;袁紹,東漢末軍事家,討董卓時被各路諸侯推為盟主;袁術,袁紹弟,東漢末軍事家;袁宏,東晉文史學家;袁郊,唐朝文學家;袁樞,南宋史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明朝學者,同出一門;袁崇煥,進士出身,抗清名將;袁于令,明末清初戲曲作家;袁江,清畫家,《漢宮秋月圖》為其代表作;袁耀,清畫家,《驪山避夏十二景》為其代表作;袁枚,清文學家,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袁世凱,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復辟稱帝,眾叛親離,當了83天皇帝;袁隆平,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袁:臥雪清譽在,伊洛留余音(河洛姓氏源流)】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20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