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袁氏家族的興起

2013/7/9 9:04:20 點擊數: 【字體:

 
    根據現存《項城袁氏家集》所載,袁氏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先祖是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間的袁九芝,有子耀東,名列庠生,以童館授學為業。袁氏父子家境清貧,但學問和人品在鄉里有口皆碑,也因此耀東被淮寧富戶郭如珽招為東床快婿。郭氏是使袁氏家族命運發生轉變的關鍵人物。

    郭氏知書達理、聰明能干,性格堅忍,吃苦耐勞,入門后不久,公爹袁九芝就臥病在床,不多日便撒手人寰,有族人以為郭氏不祥,倔強的她便與夫君搬出老宅,析戶別居。此后,隨著孩子接二連三的出世,生活日益拮據,這位昔日錦衣玉食的小姐沒有抱怨,而是毅然辭退了家中惟一的女傭,獨自承擔起照顧子女、洗衣做飯的繁重家務,一心一意幫助丈夫在科舉上成名。但事與愿違,袁耀東不到40歲就“勤學赍志以歿”(袁保恒《母德錄》,《項城袁氏家集》,1911年清芬閣刊),只留下四子一女,五個未成人的孩子。孀婦幼子生計之艱辛可以想知,但郭氏在這種窘迫的環境下并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她讓兒子們跪在父親的靈位前發誓:“如果誰不發奮讀書,就不是袁家的子孫”。

    在她的悉心教育下,第三代的袁氏子孫個個都有出息,其中次子甲三還高中進士。袁甲三(1806~1963),道光十四(1834)年進士,歷官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兵科給事中,曾與曾國藩一起師從倭仁講習程朱理學。1853年,奉命協助工部侍郎呂賢基在安徽督辦團練,與此同時,曾國藩也在湖南督辦地方武裝——即后來的“湘軍”。不久,呂賢基被捻軍擊斃,袁甲三接任其職。因為鎮壓捻軍和太平軍有力,使曾國藩在全力絞殺太平軍時“無北顧之憂”,袁甲三不但受到朝廷嘉獎,還升任漕運總督,督辦安徽、河南、江蘇三省軍務,被賞頂戴花翎、穿黃馬褂。袁甲三的官運亨通使得項城袁氏聲譽日隆,袁氏大院也是在他的倡導下修建的。其三位兄弟在當地也極有影響:長兄樹三,附貢生,曾“署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三弟鳳三,庠生,曾任禹城教諭;幼弟重三雖然只是個生員,但為人精明,善于理財,他把兄長寄回的家用盡量節省,購田置地,放債收租,十幾年便使袁家一躍成為項城首富。

    袁甲三發跡于科舉,成名于武職,在他的影響下,出身于“書香門第”的第四代袁氏子孫也紛紛投入到鎮壓捻軍的戎馬生涯中,為袁氏家族爭得榮耀,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袁樹三的長子保中,次子保慶;袁甲三的長子保恒,次子保齡。保中是袁世凱的生父,袁氏家族的長子嫡孫,附貢出身,雖畢生未邁出鄉關一步,在項城卻是個響當當的角色,太平軍占領清朝半壁江山時,就是他在積極組織項城團練。保慶,舉人出身,曾在叔父袁甲三軍中領兵,后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奏調河南協辦地方團練,因功升任候補知府、道員。保恒與保齡都曾隨父沙場征戰,保齡舉人出身,官至內閣中書。而其兄保恒則更為出色,25歲那年得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先是經館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不久太平軍起事,離職隨父從軍,因為作戰英勇彪悍,咸豐七年(1857)被封侍講學士銜,賜頂戴花翎,次年加伊勒圖巴圖魯(滿語“勇士”)封號,后又被提拔為內閣學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是地位僅次于袁甲三(正二品銜)的從二品官員,也是袁氏家族中又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隨著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升,短短幾十年,袁氏家族就由一個平民小戶發展成為煊赫一時的望族豪紳,這是項城袁氏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而第二個階段則是由袁氏第五代后人袁世凱直接推動的,這一次袁世凱讓全國民眾都記住了項城,記住了項城袁氏家族。

    袁世凱與袁家大院

    很難說清袁世凱對袁家大院的復雜感情,這里是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給予過他快樂、溫情和財富,但是這里的偏僻、封閉,還有袁氏深宅大院內森嚴的禮法,嫡庶的紛爭,又曾讓他深感煩悶和壓抑。

    他出生的時候,曾祖母郭氏還健在,袁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1859~1866年,袁世凱在袁家大院渡過了七年的童年時光。此時的中國社會正經受著疾風暴雨的洗禮,外有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狂轟亂炸,內有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袁氏家族的男人們也被卷入了絞殺捻軍的血雨腥風。袁甲三帶領兒子袁保恒和侄子袁保慶奔波于皖北各地圍剿捻軍,后來袁保慶又被調回河南負責訓練地主團練武裝,督帶馬隊在項城等地攻擊起義軍。身為袁寨首領的袁寶中則在家門口指揮袁家“年十五歲以上能執兵者,咸使登陴”(袁保恒:《母德錄》),抵御捻軍鐵騎。據《容庵弟子記》載,袁世凱5歲那年登上寨墻觀看袁寨青壯年與捻軍激戰的場面,就 “略無懼色”,這件事除了說明袁世凱膽大過人,自幼看慣砍砍殺殺的場面,恐怕也是其能夠泰泰然自若的重要原因。這一階段,除了戰爭對他的性格產生了一定影響外,袁世凱的童年還應該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

    1866年,袁世凱被時任山東候補知府的叔父袁保慶過繼為子,從此離開袁家大院,隨嗣父赴濟南生活。雖然后來由于種種變故,他也曾回到袁寨暫居,但那時閉塞的袁家大院已經關不住見識過外面名山大川、都市繁華的袁世凱了。

    袁家大院的衰落可以從1873年算起,這一年袁保慶病故于南京任上。袁保慶的離去,對于袁世凱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悲痛已極,對于袁寨來說,這才是這個家族不幸命運的開始。同年冬,袁世凱伴隨嗣母,扶柩回鄉。

    1874年春,已官至戶部左侍郎的叔父袁保恒將袁世凱接到北京培植教育,也是在這一年,袁世凱的親生父親袁寶中病死鄉里。

    1875年,年近百歲的袁家老祖宗郭氏過世,她的離去加速了袁氏家族的土崩瓦解。

    1878年,袁保恒病死于開封。

    接二連三的災難,讓這個家族頹勢盡顯,袁世凱處理完堂叔的后事回到老家,不久袁家“將所有田土剖為十二股”,按袁世凱父輩人數分了家,袁世凱在袁保慶名下分得一份很豐厚的家產。此后,他搬出袁寨,在陳州過了幾年詩酒文人的生活,1881年棄筆從戎,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深入分析袁氏家族的中落,族中權威人物的相繼隕落自然是其導火索,但長期以來積蓄的大量內部問題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首先是家族的經濟危機。自從理財高手袁重三謝世,袁保中就接掌家政,但是后者的能干程度遠不及其叔,到了后來,家中百余口人的生計基本依靠舊日積蓄和袁保恒、袁保齡在外做官的收入維持,這種坐吃山空的狀況,注定大家族的生活難以持續。

    其次是家族中敗家子弟的有增無減。多年的顯赫已經寵壞了袁氏的一些兒孫,這些不成器的寄生蟲,整日無所事事,吃喝嫖賭,甚至還有人染上吸食鴉片的癖好,家風日漸敗落,家境每況愈下,最后家族成員也只剩下自謀生計這條出路。

    此外袁氏成員的內部矛盾,也是促成家族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項城袁氏是中國封建大家族的代表,講究倫理有序、嫡庶有別,家庭成員間涇渭分明的貴賤等級,是導致他們勾心斗角、人心離散的重要禍根。這一點,袁世凱是深有體會的。袁保中有六子,原配郭氏生一子,名世敦,排行第二;劉氏本是袁保中的庶夫人,郭氏去世后扶正,她生有五子,長子世昌、三子世廉、四子世凱、五子世輔和六子世彤。世昌早夭,次子世敦自恃嫡傳,血統正宗,與繼室劉氏所生其他四個庶子素來不和,1901年劉氏的去世,最終導致了袁世凱與袁世敦多年積怨的總爆發。

    袁母逝世于天津袁世凱寓所,其靈柩運抵項城時,袁世敦正以嫡子身份主持家政。中國歷來講究“妻以夫貴,母以子榮”,當時袁世凱官位已經做到山東巡撫,為了能夠讓母親風光下葬,他還為母親爭取到一品誥命夫人的榮耀。而執拗的袁世敦則以劉氏不是嫡妻為理由,堅決不同意正門出殯,也不允許棺木埋入祖墳與袁保中合葬,這無疑讓袁世凱極為羞辱和難堪。盡管袁世凱頗有權勢,但囿于倫理綱常,他只能俯下身子懇切相請,甚至跪地哀求,最終仍然未能得到袁世敦的許可。盛怒之下,袁世凱宣布與之絕交,在另購墳地讓母親入土為安之后,袁世凱懷著悲痛和忿怒匆匆離開了項城,從此再也沒有踏入過袁家大院。

    但是袁世凱與袁家大院的糾葛并沒有因為袁世凱的轉身離去而結束,隨著袁世凱政治地位的急速上升,袁家大院也因為曾是民國大總統、洪憲皇帝的故居而聲名鵲起,名聲大噪。可以肯定:如果沒有袁世凱,清末民初的項城恐怕只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很少為人提及,袁家大院也是一樣,不會直到今天還能夠吸引眾多人士的關注和好奇。從這個大院走出的,別稱袁項城,在中國近代史上叱詫風云的人物,到底給他曾經成長的地方留下了什么,而氣勢宏偉、壁壘森嚴的高墻大院又給予了他怎樣的記憶呢?行走在袁家大院,我一直在思考。

    走出袁寨的袁氏后人

    19世紀80年代,袁世凱出外做官,將自己的子孫帶離袁寨。袁世凱與他的祖、父輩不同,他們雖然也曾長年在外為官,但葉落歸根,最后的終老之地還是項城。而袁世凱則自離開項城后就極少回來,去世后也把窀穸選在了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其子孫無一安家袁寨。

    20世紀初,袁世凱走向權力的頂峰,袁氏一度成為中國第一家族,遠在項城的袁寨雖然也曾經歷躁動與不安,但時間不長,隨著袁世凱帝夢的破滅,這座大院又很快恢復了昔日平靜,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1947年。解放戰爭的炮火以及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生活在袁寨中的袁氏族人不得不背起行囊,各自散去。

    據統計:袁世凱這一輩, 有叔伯兄弟26人;袁世凱1妻9妾,生了17個兒子,15個女兒,長子克定,克字輩有叔伯兄弟49人;克定有獨子家融,家字輩有叔伯兄弟110人;家融有子緝燕(又名袁始),他這輩有叔伯兄弟300多人。(涂天喜、涂天貴《袁世凱家族尋蹤》,《中州統戰》,1996年2月)經過幾十年生息繁衍,估計目前項城袁氏的后人已有千人之眾。

    走出袁寨的袁氏族人現在身在何處,生活狀況又如何呢?

    從袁氏宗親掌握的家族成員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袁氏后人的分布非常分散,留在國內的主要居住在天津、鄭州、開封、遼寧等城市;走出國門的,主要定居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還有一部分袁氏后人生活在港、澳、臺地區。他們的職業涉獵廣泛,不一而足,有科學家、建筑師、教育家、藝術家、商人等,其中不少人還成為了行業精英和社會名流。其杰出代表有享譽海內外的高能物理學家袁家騮,主持設計天津南市食品街、旅館街等工程的建筑師袁家菽,天津蘇易士西餐廳的創辦人袁家倜,臺灣著名企業家袁家琦,天津市對外經濟聯絡局、中國天津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駐美國辦事處主任、紐約船務公司總經理袁弘哲,曾在北京、紐約、香港、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舉辦作品展的畫家袁始;周口地區僑聯副主席袁曉林……

     多年的分散,使得袁氏子孫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和人生經歷等大相徑庭,但同宗同源的基因和血脈,讓他們雖然身在異地,但都心系故鄉。1986年9月,74 歲的袁家騮博士衣錦還鄉,受到家鄉父老的熱烈歡迎;2007年3月,袁弘哲等袁氏宗親一行7人回鄉祭祖,他們紛紛表示愿意為袁氏舊居維修和故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2008年1月,海內外200多名袁氏后裔在項城舉辦尋根問祖聯誼會;2008年10月,袁氏家族歷史研究者袁家誠(袁世凱十子袁克堅之子)、袁家淦(袁世凱八子袁克軫之女)等回到袁寨,考察參觀袁氏祖輩生活過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袁寨已經是多姓聚居的村落,據說,許多村民都是昔日袁府仆人的后代。村子里惟一一位袁姓居民是已進入古稀之年的袁啟姝女士,她是袁世凱六弟袁世彤的重孫女。她年幼的時候也曾隨父母遷居漯河,后來父親去世,生計艱難,又因為懷念故土,她和母親又重新回到了項城老家。老人就居住在大院旁邊,她目睹過袁府的熱鬧與繁盛,也親歷了老宅的敗落和滄桑,閑暇的時候她常常一個人對著大宅院凝望,或許是在懷戀遠去的歲月,或許是在祈盼親人的歸來。【原標題:袁氏家族的興起】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華袁氏網 2012-7-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