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今河南省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人)。許慎自幼質樸淳厚,誠實善良,聰穎好學,志向專一。由于他才學過人,20歲之后,也就是公元75年,許慎被汝南的郡守選拔為郡功曹,協助郡守辦理全郡的公務。他勤于政事,廉潔奉公,公元79年便被推舉為孝廉之士,4年之后,許慎又被召入京城,升遷為太尉南閣祭酒。
許慎撰著《說文解字》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東漢時期,正是我國古文經和今文經爭論激烈的時代,今文經學家解說經書多臆造妄想,解說文字,純粹是主觀的想法,缺乏客觀的依據。為了提高古文經的地位,糾正今文經學家的妄說,就必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許慎認為先有文字而后才有五經,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處于這個時代的許慎,自幼力攻經學,注意研究小篆、古文,并兼學“六書”,這都為他后來撰寫《說文解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許慎在研究古文字的基礎上,根據“六書”的條例,開始撰寫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由于他治學刻苦,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他就完成了《說文解字》的初稿。《說文解字》草成后,許慎譽滿京都。由于他通達諸子百家著作,精通天文地理,幾年之后,許慎便以太尉南閣祭酒被選入東觀校書。許慎在校書之余,還教授中官近臣孟生、李喜等,很受人崇敬,號稱一代通儒的校書郎馬融也對他推崇備至。漢代儒生治一經者較多,而許慎卻精通五經,所以當時的人們稱他為“五經無雙”許叔重。東觀是皇家藏書的寶庫,許慎在校書期間,《說文解字》初稿已完成,但是為了補充得更加完善,他潛心研究,反復進行校正,遲遲未作定稿。
安帝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全國42處地震,災情嚴重。皇帝下詔三府,選屬下有能力的官員出補令長,安撫百姓,穩定民心。許慎被選到沛國任令長,但許慎一生都致力學問,不愿做官。為了盡早完成《說文解字》,就在任令長之前,他稱病回到故鄉。3年之后,即公元121年,許慎耗費三十余年的心血,終于在家中將《說文解字》一書撰就,經過反復推敲校正之后,遣子許沖獻于朝廷。
許慎幾十年的心血,當時換來的是皇帝賜給的40匹布。【原標題:許慎與《說文解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