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相孫叔敖
2013/7/9 15:43: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淮濱縣期思鎮,春秋時為蔣國故地,后為楚國所兼并。到過淮濱期思的人,要想訪古,不妨去一去敦蛇蚯。敦蛇蚯又稱埋蛇嶺,相傳是楚相孫叔敖斬蛇埋尸的地方。登上埋蛇嶺,惟見茫茫楚天,莽莽蔣地,不由想起元代文學家馬祖常((期思城》的詩句來:
古城猶說漢期思,土蝕荒堦楚相祠。
乞得寢丘人不奇,千年渭水入荒陂。
這詩句仿佛是從曠古里發出的感嘆,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記起孫叔敖的一生事跡來。
著名的楚國令尹孫叔敖,就是期思人。他姓蒍,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他父親蒍為賈,原是楚國司馬,戰功顯赫,被譽為“楚國人材”,后來被楚將斗越椒殘殺。少年的孫叔敖扶其母避難隱居,力耕自食,成為“期思之鄙人”(《呂氏春秋.贊能》)。“鄙人”,即郊野下賤之人。一個種田的,在貴族的眼里,安能不 “鄙”!據說有一天,孫叔敖下田勞作,路見一條兩頭蛇。當時人們都說,兩頭蛇是怪物,見到的人非死不可。孫叔敖自認必死,又擔心別人再看到會造成禍害,便把兩頭蛇殺了,并且掩埋起來。可見少年的孫叔敖是極為忠厚純樸的。后來,楚莊王派人來請孫叔敖到郢都(今湖北江陵)去作官,他的母親笑著說:“此埋蛇之報也。”他斬蛇埋尸的地方,是否就是現在的“埋蛇嶺”,不見經傳,多半是文人學士牽強附會之說,但他為當時的人作了一件連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賦詩盛贊其“愛人忘己特埋蛇”的風景,正是這樣一種歷史、地理和民間傳說三二位一體的產物。
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自然不是什么“埋蛇之報”,而是令尹虞邱和孫叔敖的朋友沈尹筮推薦的。“令尹”是楚國的最高官職,執掌軍政大權,史書上也稱為“相”。當虞邱把自己的相位讓給孫叔敖時,他執意不受。說:‘‘起自村野,驟執大政,何以服人?請從諸大夫之后。”再三謙讓,楚莊王仍然拜他為令尹。孫叔敖為令尹的消息一傳開,人人都很高興,“一國吏民皆來賀”。正當一朝文武百官,各民眾代表人物祝賀孫叔敖任楚相的時候,有一老者,身穿粗布衣,頭戴白帽子,姍姍來遲,說道:“有身貴而驕人者,民亡之;位己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己厚而不知者,患處之。”孫叔敖不但不計較這種不禮貌的舉動,反而彬彬有禮,不恥下問。老者見孫叔敖確有誠意,給他提了三條建議:“位己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己厚而慎不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孫叔敖把這老者的三條建議,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堅持貫徹到實踐中去。他相楚之后,根據當時因楚莊王罷朝,造成了內憂外患,令典荒廢,百業待興的情況,把息兵安民,除患興利,發展生產,致富國民當做治國之上策。在國與國的關系上,采取“罷戰修和,請成不獲,然后交兵”的原則。
孫叔敖不但在內政、外交上富于遠見卓識,在軍事上也很有才能。他考求楚國制度,立為軍法。因此,三軍嚴肅,百姓無擾。由于治軍有方,討伐陳國一仗打勝了,影響很大,各國皆知楚國的厲害。出擊鄭國的戰爭打得也很好,鄭國敗陣,愿與楚國和好。楚國戰勝鄭國之后,晉國發兵救鄭戰楚,楚莊王問:“晉師將至,是戰是歸?”孫叔敖分析雙方軍事態勢,認為:“伐鄭未成,戰晉是適宜的,已戰勝鄭國,又與晉國交兵打仗,多一仇國何必呢?不如班師回國,萬無一失。”但楚莊王的親信小臣伍參卻不同意孫叔敖的主張,堅持要和晉國戰個高低。孫叔敖深知晉國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國,從大局著眼,想說服伍參,但伍參不服,堅持要戰。莊王為征求各位將領的意見,各授一筆,在于心寫字,主戰者寫“戰”字,主退者寫“退”字。寫畢,開掌察看,中軍元帥虞邱等4人主退,其余20余人主戰,莊王說:“虞邱老將之見,與相國相合,是應該班師回國”。于是傳令南轅反旌。伍參還不死心,夜間又來求見,激莊王戰晉。楚莊王聽了伍參的錯誤判斷,又與晉交戰。果然不出孫叔敖所料,楚莊王到城濮初戰失利。由于孫叔敖神機妙算,飛兵奇襲,出敵不意,方救莊王之駕,轉危為安。他按照“寧可我迫人,莫使人迫我,急速出擊,挫敗中軍,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的打法,親自指揮,莊王擊鼓督戰,楚兵耀武揚威,使戰役急轉直下,把晉兵殺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殘兵敗將逃到黃河沿岸,奪船搶渡,自相爭殺,攀舷砍指,翻船落水,無計其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邲之戰”。后人為此寫過一首詩云:“舟翻巨浪連帆倒,人逐洪波帶血流,可憐數萬山西卒,半喪黃河作水囚。”由于楚國接連獲勝,打出國威,打出軍威,從此,大國求和,諸侯畏服,四季進貢,不絕于道,楚國從此威鎮中原。
邊境的安定,國內的穩固給那時的楚國提供了發展生產、建設強國的有利條件。孫叔敖緊緊抓住這一大好時機,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生產,號召“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政令規定,不準干擾各業的發展,要求“政成事時”,不準瞎指揮,貽誤農時,妨礙生產。他還鼓勵農民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發展多種經濟。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孫叔敖任楚相,“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他還采取統一楚幣等措施,便利民眾,穩定物價,市場頓時繁榮起來。正如司馬遷所說:“孫叔敖出一言,郢市復。”為了解決楚國車輛嬌小,備馬不便,乘人少,運載量小的問題,孫叔敖還親自請教內行改制高車。((史記》贊日:“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車輛的改革,運輸量的提高,對發展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
孫叔敖的重大貢獻,特別表現在農田水利事業方面。他基本上是在水鄉長大的。水患給農業帶來的損失,給人民造成的災難,他不僅了解,而且身臨其境,深受其害。根治水患,為民除害,是孫叔敖一生最大的抱負。《淮南子.人間訓》說:“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雩婁”即今固始、商城一帶。由此可見,孫叔敖未任楚相之前,在水利建設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績了。孫叔敖興修的水利工程很多,其中規模最大,成就最突出的,就是“芍陂”。‘‘陂”,相當于現在的水庫。今天安徽省壽縣的安豐塘,就是在當年芍陂的基礎上擴建起來的。據《晉書。劉頌傳》記載:“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元和志》說:“芍陂周三百二十里,徑百里。”明代李贄在注釋《后漢書》時說:“芍陂徑百里,灌田萬頃。”從這些記載里,不難看出芍陂的規模之大,工程之艱了。在2600多年前,設計、指揮建設這么大的水利工程,確實是很不簡單的。它在選擇地點,利用地勢,凋節水量,排洪灌溉諸方面的設想都達到相當的科學水平。芍陂的興建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老百姓為了紀念孫叔敖的功績,又將芍陂稱為“期思陂”。《讀史方輿紀要》引《意林》記載說:“孫叔敖作期思陂,而荊之土舊贍”。因為建了這個水庫,楚國的田產一下子豐足起來了。位于芍陂左近的壽春曾一度成為楚國的都城,這是和芍陂周圍的富庶分不開的。
除了芍陂之外,孫叔敖還在楚國的其他地區興建了水利灌溉工程,如安徽霍丘縣的“陽泉大業陂”,和湖北境內的沮水、云夢澤等。
由于孫叔敖在內政、外交方面的卓著才能,以及對農田水利事業的巨大貢獻,楚國漸漸從一個積弱疲憊的國家變成春秋五霸之一。茍子說:孫叔敖“軒較之下,而以楚霸。”《淮南子•汜論訓》指出:“楚莊王專任孫叔敖而霸”。這實在不是溢美之詞。由此可見,薦賢使能,知人善任,對于國家的治理是至關重大的。
孫叔敖為楚國人民辦了許多好事,立下很大功勞。但他“慎不取”,楚莊王多次給他封地他都不要。他不僅不貪不占,不受賄賂,而且“施愈博”。國家給他的俸祿也不浪費,經常節衣縮食,省下的錢濟他人之難。就是宮中一般優人,他也能“善待之”。他貴為令尹,一人之下,萬人之,但他的妻子從不穿珍貴的絲織品,自己披的是黑羊皮襖,坐的是最普通的車,騎的馬也不講究公母,還從來不讓喂谷糧。
孫叔敖為人豁達大度,心胸開闊,不乏政治家之風范。“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司馬遷語),為相多年,政績昭昭。他曾經說過:“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茍子•堯問》)寥寥數語,他那謙虛謹慎,寬仁禮讓的美德溢于言表。直至臨終之前,他還惦記著人民疾苦、故國安危。他在遺表中除了向楚王推薦賢能之外,還著重申明:“晉號世伯,雖偶敗績,不可輕視。民苦戰斗已久,惟息兵安民為上。”并立下遺囑,指示他的兒子說:“我死后,莊王封你為官,不可受。因你不才,占著爵位,拿著俸祿,不能替國家、民眾辦事,這是不行的。封你好地也不能要,推辭不掉,就請求寢丘那個瘠薄地方。”這就足見孫叔敖“盡忠為廉以治楚”了。他為官清廉,不積家私,死后“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這才引發了“優孟衣冠”這出悲喜劇來。說是孫叔敖之子僑一日打柴回來,碰到楚宮里專門為楚王娛樂的優孟。優孟見僑這般窮困,甚是過意不去,便穿戴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其神態,往楚莊王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要他繼續當令尹。優盂這才趁機諷諫,感動莊王。莊王于是召見孫叔敖之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優孟衣冠”的典故即此而來,并成為我國戲劇表演藝術的先聲。
孫叔敖一生為國家富實、人民安康而鞠躬盡瘁,人民也就不會忘記他。安徽芍陂邊一卜曾建造“孫叔敖祠”以為紀念;期思也曾蓋有“楚相孫公廟”。清乾隆丙午年還刻了《楚相孫叔敖碑》,碑文長達千字。茍子、司馬遷、酈道元、李贄等歷代著名作家著書都寫過孫叔敖的事跡,高度贊揚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科學技術知識。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視察南方路過豫南時,也高度評價孫叔敖的業績,稱贊他是“一個水利專家”。
“廉吏何為,行將奮于百代焉。”孫叔敖的光輝業績無疑將給后人以極大啟迪和激勵。【原標題:楚相孫叔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固始縣人民政府 2011-06-07